数字融合产兴,青春接力乡建
一、化工兴农村:科技赋能乡村产业转型
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科技赋能,家裕户兴”实践队通过实地调研山东省滨州市沾化经济开发区的乡村化工产业,深刻认识到化工企业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家裕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典型案例,依托盐碱地资源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现代化设备升级(如自动化氯代胺生产线、工业密封锅炉)实现“人毒分离”,既保障工人安全,又提升生产效率。工厂的设立直接带动当地税收增长,并间接促进物流、餐饮等配套产业发展。政府通过硬化路面工程、水电线路改造等基建投入,既满足企业运输需求,又改善村民生活条件。这种“产业—基建—民生”的联动模式,为资源禀赋不足的乡村提供了“无中生有”的振兴路径。实践队在与工人交流中了解到,工厂通过空调安装、技能培训等举措提升员工福利,而返乡就业的年轻人比例显著增加,印证了化工产业对人才回流的吸引力。
二、数字融合产兴:金融科技激活乡村经济生态
在博昌街道的调研中,实践队发现当地正探索“金融+化工”的产融结合新模式。针对产品单一、深加工水平有限等问题,金融机构通过科技平台提供全链条服务,构建“智慧工厂+智慧溯源”体系,推动初级化工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型。政府通过集约化管理整合分散的小化工厂,并贷款支持企业购置污水净化设备,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座谈会上,李书记提到“金融为民”理念已渗透到生产、储存、销售各环节,例如通过数字化示价系统帮助农户规避市场波动风险。这种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解决了乡村企业融资难、技术弱的痛点,更通过数据赋能形成“品牌化—规模化—绿色化”的发展闭环。实践队队员在党群服务中心的经济发展图中直观感受到,数字化管理使原本“灰色”的化工产业转变为可持续的“绿色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质生产力。
三、青春接力乡建:青年实践与乡村发展的双向奔赴
本次社会实践以“青春力量”为纽带,构建了高校与乡村的互动桥梁。实践队通过慰问老党员、帮扶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深化了对乡村社会需求的认知;在参与化学药品化验、生产线参观等环节中,青年学子将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结合,提出“校企合作培训技术工人”等建议。带队队长李佳霖总结道:“乡村振兴需要青年既做见证者,更做建设者。”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化工产业的科技化、数字化升级离不开人才支撑,而高校通过“三下乡”等形式可助力技术下乡、理念下乡。例如,针对滩涂盐碱地的综合利用,队员们结合专业提出“光伏+化工”的复合开发设想,展现了青年创新思维对乡村规划的补充作用。这种“实践—反思—赋能”的接力模式,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产教融合中服务乡村的使命担当。
结语
本次调研揭示:乡村振兴需立足本土资源禀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数字融合为手段、青春力量为媒介,构建“产业兴—生态美—人才聚”的良性循环。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证明,传统行业通过技术赋能可成为乡村经济增长极;而金融科技的介入,则为乡村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新思路。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将在未来持续关注乡村发展,以专业所学回应时代需求,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贡献智慧与力量。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