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走向自然,亲近自然,重建与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链接,可以唤醒内在的共情能力,孕育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集体认同与责任感的通道。当缤纷颜料在画布上晕染出盎然绿意,一场充满童趣与探索的自然美育实践在阿瓦提县绿洲社区展开。7月12日,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心若向阳 次第花开”伴童心同行志愿服务团在阿瓦提县河滨小区组织了“色彩魔法师:共寻画中‘野’”主题活动,参小朋友们以画笔为媒介,共同勾勒出充满生命力的森林图景。从集体创作到沉浸式探索,这场活动不仅是艺术的狂欢,更成为孩子们感知自然、发现美的生动课堂。
活动以实物观察与故事引导开启艺术之旅。志愿者捧出装满松果、枫叶、干花的木盒,邀请孩子们触摸松果的纹理、观察枫叶的脉络,“这片叶子的锯齿就像小牙齿,猜猜它是哪种树的宝宝?”生动的提问瞬间拉近了孩子们与自然的距离。随后,志愿者又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描绘森林中的奇妙场景:“清晨的露珠在蜘蛛网上跳舞,小刺猬背着红果子穿过灌木丛,蘑菇伞下藏着会唱歌的小精灵……”这些奇幻的描述激发起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他们眼中闪烁着对森林世界的无限想象。创作指导环节,白雨繁、果菲凌等人化身“自然魔法师”,将绘画技巧融入趣味讲解。“用深浅不同的绿色画出树冠的层次,就像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把棕色颜料轻轻涂抹,树干便有了粗糙的皮肤。”简单易懂的比喻让孩子们快速理解了色彩运用的诀窍。为进一步启发创意,团队特别设置“森林居民大猜想”环节:“如果你是画家,会让哪些小动物住进这片森林?”
孩子们立刻被这个问题点燃了热情,争相举起小手发言。有人要画背着书包上学的小狐狸,有人想添上会喷火的彩色巨龙,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志愿者则在一旁耐心倾听,适时引入“遮挡关系”“色彩渐变”等绘画知识,通过现场示范让抽象的艺术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轻松掌握基础技巧。
长卷在活动室画桌中央缓缓铺展,宛如等待书写的绿色诗篇,瞬间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他们迫不及待地围拢过来,或跪坐、或趴伏在画桌旁,拿起画笔尽情挥洒创意。年龄稍长的孩子用彩笔细致勾勒出盘根错节的古树,枝丫间还点缀着灵动的小鸟;年幼的孩童则用稚嫩的笔触涂鸦出彩虹色的蘑菇屋,充满童真的表达格外动人。
创作过程中,孩子们还自发形成了默契的协作。“我画的小溪流到你那边啦,快画条小鱼游进去!”“这里太空了,我们加朵会发光的夜来香吧!”欢声笑语在活动室里回荡,团队协作的意识与对美的感知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生长,让这场艺术创作之旅更添了几分温暖与意义。
当最后一笔颜料落下,巨幅画作《梦幻森林》惊艳呈现:高耸入云的红杉林间,彩虹桥连接着树屋村落;清澈的溪流里,鳞片闪光的锦鲤正追逐着花瓣;藤蔓缠绕的枝干间,小松鼠抱着松果好奇张望。“画笔是孩子与世界对话的桥梁,而共同创作则让这份对话更有温度。”活动负责人张文杰感慨道。这场打破传统美育形式的实践,不仅让孩子们在色彩与线条中释放创造力,更通过集体探索培养了观察能力与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