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火痕里的千年传承——南阳烙画厂探访记
当电烙铁在椴木板上烙出第一缕焦糖色纹路时,空气中瞬间弥漫开木质与热力交织的独特香气。2025年6月26日,郑州大学商学院宛烙丹青实践队走进南阳烙画厂的生产车间,在滋滋作响的烙烫声中,触摸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温度与脉搏。
一、初识烙画:火与木的千年对话
南阳烙画,又称火笔画、“烫画”,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瑰宝,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独特门类。南阳烙画起源于西汉,鼎盛于明清,发展于现代,传承到今天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南阳烙画的起源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明清时期是南阳烙画的成熟期,清末民初,南阳烙画从单色烙花发展为套色烙绘,题材扩展至历史故事、民俗风情。
推开烙画厂厚重的木门,百余平方米的展示厅里,从巴掌大的书签到两米高的屏风,千余件烙画作品错落陈列。"南阳烙画又称'烫画',是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引导参观的冯女士指着一幅《清明上河图》烙画长卷介绍,"别看工具简单,从战国时期的雏形到明清的鼎盛,这门手艺已经延续两千多年了。"
二、车间探秘: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穿过展示厅,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烙画的生产车间,有经验丰富、下手老练的资历老人,也有仔细钻研、认真琢磨的年轻萌新,手艺人们手持烙笔、左撑烙板,一人一座进行着生产活动,手持各式烙铁专注创作,一幅幅生动传神的作品不断被生产出来。
宛烙丹青实践队的队员们在体验传统烙画时,刚握住发烫的烙铁就手忙脚乱,那看似简单的直线,在他们手中却成了歪歪扭扭的曲线。"手腕要稳如磐石,运笔要疾如闪电“,冯女士认真指导着。
南阳烙画产品很丰富,有适合平常亲朋好友间赠送的纪念礼品,如丝绢挂画,有适合收藏的高端一点的工艺品,还有十分受大学生们、年轻人喜爱的如书签、团扇、勋章等。南阳烙画厂也紧跟时代潮流,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多媒体方面在抖音和淘宝平台上都有店铺。早期南阳烙画的需求都是以传统画为主,近几年南阳烙画与时代的一些新兴新颖的形象结合,更具现代感。
三、传承之路:从技艺到生活
在访谈室,几位不同年龄段的传承人分享了他们与烙画的故事。马大师有着自己的审美追求,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烙画作品,“我现在正在创作的,可以说是我最近一段时间创作的比较满意的作品。河南省的一个浚县的正月庙会为题材烙的45米长的一个大横幅,展示了浚县正月庙会的一个个场景化妆到现场的演示再到结束,是整体的一个叙事性的故事。里面的人物可以说是有600多个。”
当被问及传承困境时,冯老师坦言:"现在愿意静下心学手艺的年轻人还是太少。"但她随即指向厂里的非遗研学基地,"下个月这里就能投入参观实践的使用,我们会开设体验课,让更多人感受烙画的魅力。"
离厂时,夕阳透过窗棂洒在车间地面,烙铁与木板接触的滋滋声、老艺人的谈笑声、年轻人的键盘声交织成独特的旋律。回望墙上"以火为笔,以木为纸"的题字,展现了南阳烙画的生命力,正在于它既能坚守火与木的古老对话,又能融入现代生活的节奏。这道指尖上的火痕,不仅烙印着千年技艺,更续写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故事。
如今,南阳烙画融合写意与工笔技法,结合现代题材,并借助数字技术设计底稿。代表性传承人张彦、李哲等人积极推动烙画走进高校,开设非遗工坊。南阳每年都会举办烙画艺术节,使这一火与木的对话持续焕发新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烫金名片。南阳烙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应用于装饰、收藏等领域,成为传承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