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绿园镇的夏日答卷:塔里木大学学子用实践书写乡村振兴青春篇章 

夏日的阳光洒满绿园镇的田野,也照亮了一群年轻人忙碌的身影。塔里木大学“和美乡村规划行”暑期实践团队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实践时光,他们用调研勾勒乡村轮廓,用服务温暖村民心田,用专业构思发展蓝图,交出了一份属于青春的乡村振兴答卷。这份答卷里,有数据的严谨,有情感的温度,更有对乡村未来的无限期许。
答卷里的“民生温度”:把村民期盼记在心头
翻开团队的实践日志,字里行间满是对村民需求的关注。7月6日,队员们在记录垃圾处理情况时,特意标注了村民马大姐的话:“夏天垃圾容易臭,要是能每天清运就好了”;7月8日,在房屋调研笔记中,画着一幅简易草图,旁边写着“王大爷家西墙渗水,儿子在外务工,需优先纳入修缮建议”。这些带着温度的记录,是团队走访50余户村民、开展10余次座谈后,沉淀下的“民生清单”。

为了让清单更精准,队员们练就了“听弦外之音”的本领。当村民说“村里的路还行”,他们会观察是否有老人走路蹒跚,悄悄记下“部分路段需增设防滑垫”;当村民笑着说“房子旧点没关系”,他们会留意屋顶是否有裂缝,默默标注“建议排查漏雨情况”。“村民们都很淳朴,很少直接提要求,我们得多观察、多追问。”队员黄晓雪说。
这份关注,让调研不再是冰冷的流程。有一次,队员们走访时发现独居老人李奶奶行动不便,垃圾要攒几天才能倒,立刻决定每天顺路帮她带走垃圾。这个“额外任务”持续了整个实践期,李奶奶每次都要把自家种的西红柿塞给队员:“这些娃娃比亲人还贴心。”
答卷里的“文化密码”:让乡村特色活起来
在绿园镇的房屋外墙,“云南十八怪”彩绘是最亮眼的风景。“火车没有汽车快”“石头长在云天外”等充满地域特色的画面,吸引着队员们探究背后的故事。他们发现,这些壁画多是十年前绘制的,如今部分颜料脱落,年轻人对画中典故知之甚少,“文化传承”成了调研中不能回避的课题。
团队决定为壁画“建档存史”。队员们兵分两路:一路走访村里的老艺人,记录每幅壁画的创作背景和民俗内涵;另一路用专业设备拍摄高清照片,建立数字档案,标注颜料类型和修复建议。当70岁的老艺人讲述“以物易物作帷数”的传统时,队员们围坐倾听,生怕错过一个细节,这些口述故事最终被整理成《绿园镇壁画文化读本》,成了珍贵的文化资料。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队员们还组织了“壁画小课堂”,让孩子们跟着老艺人学画简笔画。10岁的阿布力米提第一次拿起画笔,在队员的指导下画了一只“数着卖的花生”,他举着作品骄傲地说:“我也要把村里的故事画在墙上!”这种“老带新”的传承方式,让沉寂的壁画重新焕发活力。
答卷里的“实践力量”:从调研到行动的跨越
团队深知,乡村振兴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在收集数据的同时,他们早已挽起袖子,用志愿服务为绿园镇带来看得见的改变。
针对村民反映的“公共区域杂草多”,队员们开展了“清洁家园”行动。他们带着镰刀、垃圾袋,用三天时间清理了村口空地和凉亭周边的杂草,还找来废弃轮胎改造成花盆,种上村民捐赠的太阳花。当原本杂乱的角落变得整洁明亮时,路过的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些娃娃真能干!”
环保宣传也用足了巧思。队员们把垃圾分类知识编成快板,用当地方言说给老人听;制作“家庭环保积分卡”,村民攒够积分可兑换洗衣粉等日用品;甚至在村头的大喇叭里,每天播报一条“环保小贴士”。“以前觉得垃圾分类麻烦,现在听娃娃们一说,才知道好处这么多。”村民张大叔主动把家里的纸箱攒起来,等着队员们联系的废品回收站来收。这种“小切口”的行动,让环保理念悄悄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答卷里的“未来蓝图”:专业方案里的乡村愿景
实践接近尾声,团队的“压轴之作”——绿园镇优化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完善中。这份方案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处处体现着“量身定制”的用心,字里行间都是对乡村未来的具体设想。
在“房屋改造”章节,方案提出“分层修复”策略:对有壁画的房屋,优先修补颜料脱落处,保留文化特色;对老旧危房,重点加固屋顶和墙体,确保居住安全,“不搞一刀切,让新老建筑和谐共处”。“环境整治”部分,则设计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流程,还特别标注“在老人集中区增设移动垃圾桶,方便投放”。

最具特色的是“文化振兴”板块。方案建议成立“壁画保护队”,由老艺人和年轻人组成,定期维护壁画;利用闲置农房打造“乡村文化驿站”,展示壁画档案和村民手工艺品,既留住乡愁,又能吸引周边游客。“我们不想让绿园镇变成‘千村一面’,而是要让它守住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味道。”指导老师魏玉静说。
这份凝聚着青春智慧的答卷,即将交到绿园镇村委会手中。但对队员们来说,这不是结束,而是牵挂的开始。“我们会一直关注绿园镇,方案实施中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随时提供支持。”队员们的承诺,真诚而坚定。
夏日的风吹过绿园镇的田野,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青春的气息。塔里木大学的学子们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青春力量从未缺席。他们的答卷,或许不够完美,却足够真诚——因为每一个字、每一条建议,都连着乡村的土地,系着村民的期盼,更映照着新一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赤子之心。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