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星火燃梦启智趣青春赋能伴童行

江淮地区的八月,暑热正炽,大地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却丝毫未能阻挡“红心研墨”团队奔赴教育实践一线的坚定步伐。成功的活动离不开周密的筹备。早在8月13日正式活动开始前,团队的准备工作已然紧锣密鼓地展开。跨越屏幕,团队成员与托管中心的工作人员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进行了多次深入的线上沟通。从孩子们日常的作息时间表、既有课程安排,到活动场地的具体尺寸、设施设备的种类与状况,乃至孩子们大致的年龄构成和暑期学习重点,成员们都进行了事无巨细的询问与记录,力求在脑海中对即将面对的环境和对象构建起清晰的图景。线上沟通不足以消除所有的未知,实地考察至关重要。选择一个清晨,团队成员早早来到小太阳教育托管中心。晨光熹微,柔和的金色光芒洒落在中心静谧的小院里,仿佛为这次探索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晕。队员们踩着斑驳的光影,细致地“丈量”着这片即将挥洒汗水的天地:一间间教室的布局、采光,活动室的空间大小、安全措施,甚至桌椅的高度、材质纹理都不放过,用手触摸,用心感受,试图尽快熟悉这里的每一处角落,融入这个陌生的环境。此外,团队还提前从托管中心获取了部分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学习概况,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初步分析,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特点的孩子,预先构思了多样化的教学引导策略和趣味活动方案,并准备了相应的教学物资。为了让队员们更快进入角色,托管中心还特意组织了一场简短而实用的岗前培训,资深教员分享的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课堂管理小技巧、有效沟通方法等实战经验,让这些“准老师”们受益匪浅,对接下来的实践充满了更足的底气。

课业辅导:智慧启迪,静待新苗茁壮

   志愿教学活动的上午时段,通常从沉浸式的课业辅导开始。清晨的小太阳托管中心教室,窗明几净,阳光透过薄薄的纱帘,在一张张稚嫩的书桌上投下温暖而斑驳的光影,仿佛织就了一幅幅金色的知识锦缎。这里,没有传统课堂的严肃刻板,更多的是志愿者与孩子们并肩探索的温馨画面。面对孩子们带来的暑期作业,志愿者们各显神通。数学题目常常是许多孩子的“拦路虎”。团队成员们摒弃了枯燥的公式灌输,转而化身“寻宝向导”:“看,这道应用题就像一座‘数量城堡’,我们一起来画线段图作为我们的‘藏宝地图’,先找出题目里已经告诉我们的‘已知士兵’,再一步步推理,找到那个隐藏的‘未知宝藏’(未知量)好不好?”于是,一双双小手兴奋地抓起彩笔,在草稿纸上认真勾勒,抽象的数学关系在色彩和线条中变得直观而清晰,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取而代之的是豁然开朗的欣喜笑容。语文作业辅导则聚焦于基础知识的夯实与语文素养的提升。针对常见的错别字问题,志愿者们自创了形象生动的辨析口诀:“大家看,‘辩’‘辨’‘辫’真像三胞胎,怎么分清楚?看中间!言字旁,爱辩论;一点一撇辨是非;绞丝旁,扎辫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记住了区别。对于阅读和写作,志愿者们则通过讲述精彩的故事片段、分析范文的巧妙构思,引导孩子们感受文字的魅力,激发表达的欲望。思想的火花在平等的交流中碰撞,优美的词句、清晰的逻辑在潜移默化中流入孩子们的心田。这个过程,不仅是辅导孩子,更是志愿者们教学相长的自我提升。他们学会了如何将大学里学到的抽象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游戏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被灵活运用。他们开始懂得观察孩子的微表情和反应,及时判断其理解程度,并动态调整讲解策略和节奏。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用无限的耐心和真诚的爱心去与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交流,努力理解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内心真实的需求。此外,如何清晰、准确、有效地向牵挂孩子的家长反馈其学习状态和进步,解答家长的疑惑和忧虑,这门沟通的艺术,也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到磨练。与托管中心经验丰富的老师们交流教学心得与管理经验,更是让团队成员收获了宝贵的实战智慧。

活动组织:巧思妙趣,赋能多元成长

   如果说课业辅导是夯实基础的根基,那么丰富多彩的兴趣拓展活动则是激发潜能、滋养心灵的缤纷羽翼。每天下午,“红心研墨”团队都会为孩子们精心策划和组织各类趣味活动。绘画课上,普通的画笔在孩子们手中仿佛被施了魔法。洁白画纸是无限广阔的舞台,孩子们用色彩描绘心中斑斓的世界:有的画出彩虹桥连接天空与校园,有的细致勾勒家人共进晚餐的温馨场景,有的则畅想未来城市的奇妙景象。五彩的颜料不仅晕染在纸上,更晕染开无比珍贵的童真与想象力。手工制作环节同样精彩纷呈。志愿者们提前准备好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带领孩子们折纸鹤、剪窗花、制作精美的纸艺花朵。孩子们专注地折叠、剪裁,小小的手指展现出不一般的灵巧,细碎的纸屑如同雪花般飘落,一件件充满童趣的作品在手中诞生时,那满满的成就感和响彻教室的欢呼声,是对志愿者们最好的回报。故事分享会则是锻炼表达、增强自信的绝佳平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化身“故事大王”,走到台前,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读到的寓言故事,甚至是自己编创的奇遇冒险。有的孩子语气夸张,模仿得惟妙惟肖;有的孩子虽然略带羞涩,但在志愿者鼓励的目光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也逐渐放开了声音,完整地讲述完毕。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公众表现力。

户外实践:行走课堂,浸润千年文脉

   教育不止于方寸课堂,更在广阔天地。经过与托管中心密切沟通并逐一获得家长们的书面许可后,团队选择了一个午后,趁着暑热稍退、阳光变得温和之际,由组长带队,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精心规划的户外实践之旅,目的地是承载着地方文脉的宝应中学与京杭大运河宝应运堤段。这无疑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行走中的课程”。踏入宝应中学这座莘莘学子向往的知识殿堂,一股浓郁而静谧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错落有致的教学楼、设施完善的实验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无不诉说着对知识的尊崇与追求。此时,教学楼里隐约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宛如夏日里清脆的蝉鸣,充满着生机与希望;宽阔的操场上,红色的塑胶跑道映衬着湛蓝的天空,随处可见青春的身影奔跑、跳跃,挥洒着汗水与激情。志愿者们引导孩子们漫步校园,讲述大学的学习生活,分享自己的求学故事,孩子们好奇地触摸着墙砖,聆听着讲解,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随后,队伍来到了被誉为“活着的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宝应运堤段。古老的运河如同一条碧绿的丝带,静静蜿蜒,千百年来滋养着宝应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与人间烟火。河面上波光粼粼,拂面而来的微风夹杂着湿润的水汽和淡淡的水草清香,仿佛也带来了沉淀已久的历史回响。志愿者们事先做足了功课,此时化身文化讲解员,为孩子们讲述大运河开凿的艰辛、古代漕运的繁忙盛景、沿线城市因河而兴的故事,以及新时代背景下运河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孩子们倚靠着堤岸栏杆,凝望着悠悠流水,安静地听着,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自豪感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但一颗爱家乡、知历史的种子已然悄悄播撒在心田。这次户外实践,极大地拓宽了孩子们的眼界,将学习从书本延伸到了真实的历史地理空间。同时,也让“红心研墨”团队的成员们深刻感悟到:教育的形态可以如此多元,社会实践就是一个融合了知识探究、文化体验、情感熏陶和乡土情怀塑造的综合大课堂,其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是任何封闭课堂都无法替代的。

初心如炬,照见未来征途

   时光飞逝,短暂的暑期实践接近尾声。对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而言,这次宝应之行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志愿活动,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深刻的成长教育。他们亲眼目睹了孩子们在学习态度、知识掌握、行为习惯乃至性格表现上的积极变化:一个原本羞于开口的孩子终于在故事会上举起了手;一个曾经畏惧数学的学生开始主动思考难题;一幅幅绘画、一件件手工作品背后是越来越自信的表达。这些点滴的进步,让志愿者们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巨大的力量和价值所在。每一次俯身耐心的解答后,孩子脸上露出的恍然大悟的微笑;每一次活动中,孩子从胆怯躲闪到主动参与的转变,这些瞬间汇聚成强大的暖流,让“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有了最真切的体悟,也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具体。这段沉浸式的教育实践经历,已然在团队成员心中深深埋下了一颗名为“师者”的种子。它更加坚定了他们未来投身教育事业,用专业知识与满腔热忱去影响更多生命、贡献国家未来的决心。

作者署名:(通讯员  谢湘媛 刘旭)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