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教育筑桥,青春力量伴成长

8月12日天刚亮,几名青年志愿者身着志愿者服装,带着激动紧张的心情和那份沉甸甸的担当与责任,早早整装待发。他们是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带着用心筹备的教学物资和活动方案,前往扬州市宝应县小太阳教育托管中心,开启这一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教培活动。

精心筹备,让每一份付出都有意义

为了让这次志愿活动更具针对性,“红心研墨”团队在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通过与托管中心沟通,他们了解到这里的孩子多为四五年级儿童,缺乏父母陪伴,暑期既缺学业指导,又少亲情陪伴。为此,团队制定了“学业+心理+文化”三位一体的帮扶计划。

学业辅导方面,志愿者们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水平,准备了分层习题和趣味教案:英语课侧重日常对话与单词记忆,融入互动游戏;数学课则结合生活实例,让抽象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心理陪伴上,他们准备了“情绪树洞”“绘画疗愈”等活动,帮助孩子们释放内心的情感。文化体验环节,更是提前收集了大运河历史、本地非遗等资料,力求让孩子们感受身边的文化魅力。

筹备期间,团队也曾遇到物资不足、时间协调等问题,但大家分工合作,最终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用心陪伴,让课堂充满爱与智慧

上午的辅导课上,志愿者们用多样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英语课堂上,“单词卡片大作战”游戏让孩子们争相举手,通过认读卡片赢取小奖品;情景对话环节,志愿者们扮演“商店店员”“路人”等角色,与孩子们模拟真实交流场景,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英语表达。

数学课上,志愿者们则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通过这些例子,孩子们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原本觉得枯燥的计算也变得有趣起来。

除了学业辅导,志愿者们更注重与孩子们的心灵沟通。看到有孩子独自坐在角落,他们会主动上前,陪他画画、聊天,慢慢引导他说出心事;听到孩子们分享与父母的故事,他们会认真回应,给予理解与鼓励。

走出课堂,让成长融入文化与自然

下午的户外活动,是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在江苏省宝应中学,孩子们走进图书馆,感受着浓厚的书香氛围;在实验室,当看到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时,他们发出阵阵惊呼,对科学的好奇油然而生。宝应中学的老师为孩子们讲述了学校的发展史,激励他们“树立目标,努力拼搏”,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

随后,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来到大运河宝应运堤段。站在堤岸旁,志愿者们结合提前准备的图片和故事,向孩子们介绍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重要意义。孩子们一边听,一边观察着河面上的船只,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画笔画下今天的所见所闻,有的画了宝应中学的图书馆,有的画了大运河的风光,还有的画了和志愿者们在一起的场景。

夕阳西下,志愿者们与孩子们挥手告别,约定线上再相见。这次短暂的陪伴,虽然只有一天,却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不仅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关爱,更对文化与未来有了新的认识。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育服务团队的实践,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情怀与社会担当。他们用专业的知识、真诚的爱心,为留守儿童搭建了一座成长的桥梁,而这座桥梁,也将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通向更广阔的未来。

作者署名:通讯员 范磊 刘旭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