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聚力,淬炼成钢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从组建之初,就深知奔赴异地的社会实践绝非单打独斗的舞台。他们的筹备工作,本身就是一场团队合作的预演。团队内部依据实践成员特长进行了精密的分工:心思缜密、善于沟通的成员组成“外联筹备组”,负责与托管中心的所有对接和物资清点;思维活跃、创意无限的成员组成“课程设计组”,主导教案和活动方案的初步规划;办事稳妥、考虑周全的成员组成“后勤保障组”,统筹行程、安全和预算。各组并非孤立运作,而是通过每日线上会议进行信息同步和方案交叉审核,确保筹备工作360度无死角。这种基于信任的职责划分,为后续的实战打下了高效协同的坚实基础。
课业辅导:讲台上的默契配合
在看似各自为战的课业辅导环节,团队的协作以更细腻的方式呈现。他们并非简单地“分包”学生,而是建立了灵活的“主辅岗”机制。一名队员作为主讲,负责统一讲解共性难题时,其他队员会巡回观察,及时发现哪些孩子露出了困惑的表情,并上前进行一对一的二次辅导,确保了整体进度与个性化关注两不误。当遇到自己也不确定的“偏题怪题”时,实践成员们会毫不避讳地坦言“这个我需要和xx老师讨论一下”,然后迅速组成临时“教研小组”,在教室一角低声、快速地研讨出解决方案后再反馈给学生。这种“我们是一个团队”的公开姿态,不仅无损于师者威严,反而向学生们生动展示了何为“学无止境”与“合作共赢”。
活动组织:一场没有彩排的协同作战
组织大型兴趣活动和户外实践,则是对团队协作的终极考验。这如同一场多兵种联合作战,要求极高的默契度。活动前,他们会召开“战前部署会”,将流程分解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责任人:谁负责主持控场,谁负责分发物料,谁负责安全巡查,谁负责拍照记录,谁又是应对突发状况的“机动部队”,都清清楚楚。活动中,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足以传递信息。当手工课出现剪刀不够的瞬间,附近的队员会立刻默默地从备用箱中取出递上,无需言语;当户外活动中一个孩子因疲惫落后时,立刻会有实践成员自然地放缓脚步陪在他身边,而队伍前方的引导员会心领神会地调整整体行进速度。这种行云流水般的配合,并非天生,而是在一次次实战演练和事后复盘中磨合出的宝贵结晶。冲突与和解:在碰撞中升华团队凝聚力
协作并非总是风平浪静。实践中,实践成员们也会因理念不合、方法差异而产生争执。是为一个游戏规则的设计各执一词,还是为处理两个孩子矛盾的方式有不同的看法。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团队形成了一个共识:任何争议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因此,他们总能迅速将“对个人的质疑”转化为“对事理的探讨”,通过坦诚的沟通和民主的表决来达成共识。每一次冲突的圆满解决,非但没有削弱团队,反而让实践成员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彼此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团队的凝聚力和抗压能力也因此变得更强。
独行快,众行远
回顾全程,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最骄傲的成就,或许不是成功举办了某次活动,而是他们真正地熔炼成了一个无坚不摧、有情有义的集体。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终有极限,而一个目标一致、配合默契的团队所能创造的价值是无限的。他们学会了如何在一个集体中精准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为了整体目标而牺牲部分个人想法,如何信任伙伴,又如何成为值得信任的人。这份在并肩作战中结下的深厚情谊,这份淬炼出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将是比任何荣誉都更加持久和珍贵的财富。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用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聚是一团火”的深刻含义,他们的团魂,是这个夏天在宝应上空绽放的最耀眼的光芒。
作者署名:(通讯员 谢湘媛 刘旭)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