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聚力绿园镇:塔里木大学团队用专业与热忱浇灌振兴之花
乡村的振兴,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这个暑假,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和美乡村规划行”实践团队,如同一股青春暖流,涌入阿拉尔周边的绿园镇。他们带着专业知识而来,带着满腔热忱而作,在调研中摸清乡村脉络,在服务中贴近村民心灵,用实际行动让“和美乡村”的愿景在绿园镇的土地上慢慢绽放。
专业团队的“精准画像”:让乡村现状无所遁形
要为乡村“开良方”,必先给乡村“画准像”。团队凭借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优势,为绿园镇量身打造了一套“全方位体检”方案,让乡村的优势与短板清晰呈现。
城乡规划专业的队员负责“整体布局扫描”,他们拿着地形图穿梭在村道间,记录道路走向、房屋间距、公共设施分布,很快就绘制出一张“绿园镇空间布局图”,直观显示出“主干道连贯但支路零散”“公共区域集中在村中心但覆盖不足”等问题。环境工程专业的队员则聚焦“生态健康监测”,采样分析生活污水排放点、统计垃圾清运频率,甚至用pH试纸测试村民自建渗水井的水质,形成了一份详细的“环境问题清单”。

最具特色的是历史学专业队员主导的“文化基因提取”。他们对“云南十八怪”壁画逐幅考证,从“鸡蛋用草串着卖”的民俗讲到“米饭饼子烧饵块”的饮食文化,让冰冷的建筑数据有了温暖的文化注脚。“专业分工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像拼图一样,共同拼出绿园镇的完整模样。”团队负责人黄晓雪说,这种精准画像,为后续方案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田间地头的“民情日志”:把村民的话记在心上
“王大妈说,村里的路灯有一半不亮,晚上出门怕摔跤。”“李大哥建议,能不能在河边修个小码头,方便洗农具。”队员们的民情日志上,记满了这样琐碎却重要的诉求。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承载着村民最真实的期盼。
为了收集这些声音,队员们总结出“三勤法则”:腿勤,每天步行两万步,确保走遍村里的每个角落;嘴勤,见人就打招呼,用“您家孩子在哪上学”等家常话打开话匣子;手勤,随时记下听到的、看到的,哪怕是村民随口一提的想法。有一次,队员们在小卖部避雨,店主无意中说“夏天苍蝇多,要是有灭蝇灯就好了”,这个细节也被郑重地写进日志,后来成了公共设施优化建议的一条。

日志里还有不少“意外收获”。村民张爷爷拿出珍藏的老照片,讲述绿园镇几十年前的模样,让队员们了解到村庄的变迁;一位返乡青年分享了外地“乡村旅游”的经验,为团队打开了“文旅融合”的思路。“这些日志是活的资料,比任何文献都更有价值。”队员王春江说,每次翻看,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温度。
文化传承的“青春行动”:让壁画故事代代相传
绿园镇的壁画是乡村的文化瑰宝,但随着时间推移,不仅颜料日渐脱落,知道壁画故事的人也越来越少。团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扛起了“文化守护者”的责任。
队员们先给每幅壁画制作“身份证”:编号、尺寸、绘制年代、图案内容、背后的民俗故事,一一记录在案,还拍摄了360度全景照片存档。然后,他们邀请村里的老艺人担任“文化讲师”,在村委会开起“壁画故事会”,让老人讲述“云南十八怪”的由来,队员们则用手机录制成短视频,配上字幕发在村民微信群里。“以前觉得这些画就是好看,没想到还有这么多讲究。”村民们看完视频,纷纷感叹道。
更有创意的是“壁画小传人”计划。队员们带着颜料和画笔,在村里的小学开设“壁画课堂”,教孩子们画简化版的“十八怪”图案。12岁的古丽画出了第一幅作品——“火车没有汽车快”,她骄傲地说:“我要把这幅画贴在家里,告诉爸爸妈妈这是什么故事。”这种“老带新、大带小”的传承方式,让壁画文化在欢声笑语中悄然延续。
规划方案的“落地考量”:让建议能变成现实
制定规划方案时,团队始终抱着“能落地、可操作”的原则,拒绝“空中楼阁”式的设计。他们反复问自己:这个建议村民能接受吗?实施起来成本高不高?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吗?
针对房屋改造,团队没有一味追求“翻新”,而是提出“微改造”理念:对有壁画的房屋,用环保颜料修补脱落部分,不改变原有风格;对普通老房,重点修补屋顶和门窗,“花小钱办大事”。测算成本时,队员们特意去镇上的建材店询价,确保方案里的预算贴合实际。
环境整治方案更是“精打细算”。考虑到村里经费有限,他们设计了“村民众筹+集体出力”的模式:比如建垃圾池,村民出点材料费,村委会组织大家义务劳动;绿化树苗则建议用村民自家培育的,既省钱又易存活。“我们不是来‘设计’乡村的,而是来帮乡村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路径。”指导老师魏玉静说。

方案初稿完成后,团队特意打印成大字版,贴在村委会门口征求意见。村民们围在一起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修改建议,最终形成的方案,比最初版本多了23条“村民智慧”。
离别时的“约定与牵挂”:青春力量永不退场
实践结束的那天,绿园镇的村民自发来送行。孩子们抱着队员们的腿舍不得撒手,老人们把自家种的瓜果往队员包里塞。一位大爷拉着队员的手说:“你们走了,可别忘了绿园镇啊。”队员们红着眼眶点头:“我们肯定会回来的!”
这份约定,不是一句空话。团队与村委会建立了长期联系,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队员们都通过视频会议远程指导;他们还把调研素材剪辑成纪录片,发布在网络平台,让更多人关注绿园镇的发展。“我们虽然离开了,但心还留在这儿。”队员周瑞雪说,每次看到村民发来的“凉亭周边种上树了”“壁画修补好了”的照片,都格外激动。

塔里木大学的校园里,“和美乡村规划行”的故事还在流传,越来越多的学子表示想加入这个团队,把青春的足迹印在更多乡村的土地上。正如团队在总结中写道:“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或许只是一颗小小的石子,但只要能为这条路铺得更平、更宽,就无愧于这身红马甲,无愧于‘胡杨学子’的称号。”
绿园镇的风吹过田野,带着希望与生机。那些红马甲的身影虽然远去,但他们播下的振兴种子,正在悄然发芽、生长,终将绽放出最美的“和美”之花。
专业团队的“精准画像”:让乡村现状无所遁形
要为乡村“开良方”,必先给乡村“画准像”。团队凭借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优势,为绿园镇量身打造了一套“全方位体检”方案,让乡村的优势与短板清晰呈现。
城乡规划专业的队员负责“整体布局扫描”,他们拿着地形图穿梭在村道间,记录道路走向、房屋间距、公共设施分布,很快就绘制出一张“绿园镇空间布局图”,直观显示出“主干道连贯但支路零散”“公共区域集中在村中心但覆盖不足”等问题。环境工程专业的队员则聚焦“生态健康监测”,采样分析生活污水排放点、统计垃圾清运频率,甚至用pH试纸测试村民自建渗水井的水质,形成了一份详细的“环境问题清单”。

最具特色的是历史学专业队员主导的“文化基因提取”。他们对“云南十八怪”壁画逐幅考证,从“鸡蛋用草串着卖”的民俗讲到“米饭饼子烧饵块”的饮食文化,让冰冷的建筑数据有了温暖的文化注脚。“专业分工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像拼图一样,共同拼出绿园镇的完整模样。”团队负责人黄晓雪说,这种精准画像,为后续方案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田间地头的“民情日志”:把村民的话记在心上
“王大妈说,村里的路灯有一半不亮,晚上出门怕摔跤。”“李大哥建议,能不能在河边修个小码头,方便洗农具。”队员们的民情日志上,记满了这样琐碎却重要的诉求。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承载着村民最真实的期盼。
为了收集这些声音,队员们总结出“三勤法则”:腿勤,每天步行两万步,确保走遍村里的每个角落;嘴勤,见人就打招呼,用“您家孩子在哪上学”等家常话打开话匣子;手勤,随时记下听到的、看到的,哪怕是村民随口一提的想法。有一次,队员们在小卖部避雨,店主无意中说“夏天苍蝇多,要是有灭蝇灯就好了”,这个细节也被郑重地写进日志,后来成了公共设施优化建议的一条。

日志里还有不少“意外收获”。村民张爷爷拿出珍藏的老照片,讲述绿园镇几十年前的模样,让队员们了解到村庄的变迁;一位返乡青年分享了外地“乡村旅游”的经验,为团队打开了“文旅融合”的思路。“这些日志是活的资料,比任何文献都更有价值。”队员王春江说,每次翻看,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温度。
文化传承的“青春行动”:让壁画故事代代相传
绿园镇的壁画是乡村的文化瑰宝,但随着时间推移,不仅颜料日渐脱落,知道壁画故事的人也越来越少。团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扛起了“文化守护者”的责任。
队员们先给每幅壁画制作“身份证”:编号、尺寸、绘制年代、图案内容、背后的民俗故事,一一记录在案,还拍摄了360度全景照片存档。然后,他们邀请村里的老艺人担任“文化讲师”,在村委会开起“壁画故事会”,让老人讲述“云南十八怪”的由来,队员们则用手机录制成短视频,配上字幕发在村民微信群里。“以前觉得这些画就是好看,没想到还有这么多讲究。”村民们看完视频,纷纷感叹道。
更有创意的是“壁画小传人”计划。队员们带着颜料和画笔,在村里的小学开设“壁画课堂”,教孩子们画简化版的“十八怪”图案。12岁的古丽画出了第一幅作品——“火车没有汽车快”,她骄傲地说:“我要把这幅画贴在家里,告诉爸爸妈妈这是什么故事。”这种“老带新、大带小”的传承方式,让壁画文化在欢声笑语中悄然延续。
规划方案的“落地考量”:让建议能变成现实
制定规划方案时,团队始终抱着“能落地、可操作”的原则,拒绝“空中楼阁”式的设计。他们反复问自己:这个建议村民能接受吗?实施起来成本高不高?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吗?
针对房屋改造,团队没有一味追求“翻新”,而是提出“微改造”理念:对有壁画的房屋,用环保颜料修补脱落部分,不改变原有风格;对普通老房,重点修补屋顶和门窗,“花小钱办大事”。测算成本时,队员们特意去镇上的建材店询价,确保方案里的预算贴合实际。
环境整治方案更是“精打细算”。考虑到村里经费有限,他们设计了“村民众筹+集体出力”的模式:比如建垃圾池,村民出点材料费,村委会组织大家义务劳动;绿化树苗则建议用村民自家培育的,既省钱又易存活。“我们不是来‘设计’乡村的,而是来帮乡村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路径。”指导老师魏玉静说。

方案初稿完成后,团队特意打印成大字版,贴在村委会门口征求意见。村民们围在一起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修改建议,最终形成的方案,比最初版本多了23条“村民智慧”。
离别时的“约定与牵挂”:青春力量永不退场
实践结束的那天,绿园镇的村民自发来送行。孩子们抱着队员们的腿舍不得撒手,老人们把自家种的瓜果往队员包里塞。一位大爷拉着队员的手说:“你们走了,可别忘了绿园镇啊。”队员们红着眼眶点头:“我们肯定会回来的!”
这份约定,不是一句空话。团队与村委会建立了长期联系,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队员们都通过视频会议远程指导;他们还把调研素材剪辑成纪录片,发布在网络平台,让更多人关注绿园镇的发展。“我们虽然离开了,但心还留在这儿。”队员周瑞雪说,每次看到村民发来的“凉亭周边种上树了”“壁画修补好了”的照片,都格外激动。

塔里木大学的校园里,“和美乡村规划行”的故事还在流传,越来越多的学子表示想加入这个团队,把青春的足迹印在更多乡村的土地上。正如团队在总结中写道:“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或许只是一颗小小的石子,但只要能为这条路铺得更平、更宽,就无愧于这身红马甲,无愧于‘胡杨学子’的称号。”
绿园镇的风吹过田野,带着希望与生机。那些红马甲的身影虽然远去,但他们播下的振兴种子,正在悄然发芽、生长,终将绽放出最美的“和美”之花。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