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马甲点亮乡村路:塔里木大学团队绿园镇实践侧记
在绿园镇的夏日里,一抹抹红色身影格外醒目。塔里木大学“和美乡村规划行”实践团队的学子们身着红马甲,穿梭在村舍街巷间,用青春活力为这座乡村注入新的动能。他们的实践,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件件小事中,让“和美乡村”的蓝图逐渐清晰,让村民的期盼一点点照进现实。
红马甲里的“多面手”:身兼数职的实践队员
团队里的每个队员,都是“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城乡规划专业的队员不仅绘制村庄布局图,还跟着环境工程专业的同学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历史学专业的队员挖掘壁画文化时,也会顺手帮测绘专业的同学记录房屋数据。这种“跨界协作”,让红马甲的身影出现在乡村的各个角落,承担起不同角色。

他们是“调研员”,拿着笔记本挨家走访,从“您家厕所是否方便”到“对村里绿化有啥想法”,事无巨细都要问清楚;是“宣传员”,把环保手册翻译成方言,用村民熟悉的例子讲解“为啥要垃圾分类”;还是“服务员”,看到路边有垃圾顺手捡起,帮老人扛一袋粮食回家。“红马甲就是我们的‘工作服’,穿上它,就觉得有责任把每件事做好。”队员周瑞雪说。
有一次,队员们在调研时遇到一位独居老人,家里的水龙头坏了好几天。学过一点水电知识的队员王春江立刻找来工具,蹲在地上修了半个多小时,直到水流顺畅才起身。老人要留他吃饭,他笑着摆手:“我们还要去下一户呢,有事您就找穿红马甲的!”
庭院里的“新对话”:从陌生到熟络的民心相通
最初走进村民庭院时,队员们总有些拘谨。村民们也只是客气地递杯水,问一句答一句。但随着一次次上门,庭院里的对话渐渐变了味——从“官方提问”变成了“拉家常”,从“礼貌回应”变成了“掏心窝子”。
队员们记得,第一次去村民张大叔家,他只是简单说“村里环境还行”。第三次去时,张大叔主动拉着他们看院子里的小菜园:“你看我这黄瓜长得好,就是旁边堆的柴火太乱,要是能整个棚子就好了。”队员们赶紧记下这个需求,还帮着把柴火码整齐了。后来,张大叔不仅主动提供村里的老照片,还带着队员们去找熟悉情况的老邻居。

这种变化,源于队员们的“笨办法”:每次走访都带点“小礼物”——有时是打印好的“美丽庭院”照片,有时是团队自制的环保小手册;聊天时不总说“调研”,而是问“今年收成咋样”“孩子在哪上学”;看到村民在忙农活,就撸起袖子搭把手。“你把村民当亲人,他们才会把你当自家人。”指导老师的话,成了队员们的行动指南。
如今,不少村民看到红马甲就会喊:“过来歇会儿,刚摘的西红柿尝尝!”这种熟络,比任何调研数据都更能说明民心相通。
壁画下的“文化思”:守护乡村的独特印记
在绿园镇的房屋调研中,那些绘有“云南十八怪”的壁画让队员们着了迷。“花生蚕豆数着卖”“商品交易不言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藏着当地的历史与民俗。但队员们也发现,部分壁画因年久失修开始脱落,年轻人大多说不出画里的故事。
“这些壁画是乡村的‘文化名片’,不能就这么慢慢消失了。”历史学专业的队员黄晓雪提议,给每幅壁画建个“档案”——记录图案内容、创作时间、背后的故事,再用照片和视频保存下来。这个想法得到了团队支持,他们一边走访老人收集故事,一边小心翼翼地测量壁画尺寸,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队员们还组织了一场“壁画故事会”,请村里的老艺人来讲画里的典故,吸引了不少村民来听。“原来这画里还有这么多说道!”一个年轻人听完后,主动提出想学着画壁画。队员们立刻找来颜料,和他一起在自家院墙上画了一幅简单的“晒秋图”。“文化不是放在那看的,得有人传、有人学,才能活起来。”黄晓雪说。
规划图里的“烟火气”:让方案接得住地气
整理调研数据时,队员们总在提醒自己:方案不能只讲“专业术语”,要多带点“烟火气”。毕竟,乡村规划不是画图纸,而是要让村民住着舒服、过得开心。
比如讨论房屋改造,队员们不仅考虑“结构安全”,还会想“村民能不能负担得起”。最终提出的建议是“先修漏雨的屋顶,再补脱落的壁画”,分步骤来,不增加村民压力;说到绿化,不仅查“适合南疆的树种”,还问“村民喜欢种啥果树”,计划在公共区域种沙枣(既能结果又耐旱),鼓励村民在院子里种葡萄(好打理还能遮阳)。

为了让方案更接地气,队员们还特意开了场“村民听证会”,把初步想法写在黑板上,让大家提意见。有村民说“垃圾桶别放太远,老人拎不动”,他们就把“每50米一个”改成“每30米一个”;有人担心“改造要拆房子”,他们赶紧解释“只修不拆,保住老院子的样子”。这场听证会开了两个多小时,黑板上的方案改了又改,却离村民的需求越来越近。
“最好的规划,是村民愿意照着做的规划。”队员们说,他们要的不是“高大上”的设计,而是能让绿园镇既留得住乡愁,又过得上好日子的实用方案。
离别时的“约定”:青春力量的持续接力
实践接近尾声,队员们开始收拾行李,但心里装的全是和绿园镇的“约定”。“等方案改好了,我们一定寄回来”“明年暑假,我们还来看看凉亭周边的树长多高了”“大家有啥想法,随时在微信群里说”……这些约定,藏着不舍,更藏着责任。

村民们也送来各种“礼物”:张大叔给的新摘的棉花,李大姐晒的干辣椒,孩子们画的红马甲画像。一位老人拉着队员的手说:“你们走了,红马甲少了,但你们教我们的,我们记着呢。”这句话,让不少队员红了眼眶。
离别的车开动时,队员们看着窗外越来越远的绿园镇,突然明白:这场实践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们带回的不仅是厚厚的调研笔记,更是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绿园镇留下的不仅是红马甲的足迹,更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正如团队在总结里写的:“我们或许只是绿园镇振兴路上的过客,但只要曾用青春点亮过这段路,就不算辜负。”而这份青春的力量,终将像胡杨一样,扎根在南疆的土地上,见证更多乡村的蜕变与新生。
红马甲里的“多面手”:身兼数职的实践队员
团队里的每个队员,都是“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城乡规划专业的队员不仅绘制村庄布局图,还跟着环境工程专业的同学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历史学专业的队员挖掘壁画文化时,也会顺手帮测绘专业的同学记录房屋数据。这种“跨界协作”,让红马甲的身影出现在乡村的各个角落,承担起不同角色。

他们是“调研员”,拿着笔记本挨家走访,从“您家厕所是否方便”到“对村里绿化有啥想法”,事无巨细都要问清楚;是“宣传员”,把环保手册翻译成方言,用村民熟悉的例子讲解“为啥要垃圾分类”;还是“服务员”,看到路边有垃圾顺手捡起,帮老人扛一袋粮食回家。“红马甲就是我们的‘工作服’,穿上它,就觉得有责任把每件事做好。”队员周瑞雪说。
有一次,队员们在调研时遇到一位独居老人,家里的水龙头坏了好几天。学过一点水电知识的队员王春江立刻找来工具,蹲在地上修了半个多小时,直到水流顺畅才起身。老人要留他吃饭,他笑着摆手:“我们还要去下一户呢,有事您就找穿红马甲的!”
庭院里的“新对话”:从陌生到熟络的民心相通
最初走进村民庭院时,队员们总有些拘谨。村民们也只是客气地递杯水,问一句答一句。但随着一次次上门,庭院里的对话渐渐变了味——从“官方提问”变成了“拉家常”,从“礼貌回应”变成了“掏心窝子”。
队员们记得,第一次去村民张大叔家,他只是简单说“村里环境还行”。第三次去时,张大叔主动拉着他们看院子里的小菜园:“你看我这黄瓜长得好,就是旁边堆的柴火太乱,要是能整个棚子就好了。”队员们赶紧记下这个需求,还帮着把柴火码整齐了。后来,张大叔不仅主动提供村里的老照片,还带着队员们去找熟悉情况的老邻居。

这种变化,源于队员们的“笨办法”:每次走访都带点“小礼物”——有时是打印好的“美丽庭院”照片,有时是团队自制的环保小手册;聊天时不总说“调研”,而是问“今年收成咋样”“孩子在哪上学”;看到村民在忙农活,就撸起袖子搭把手。“你把村民当亲人,他们才会把你当自家人。”指导老师的话,成了队员们的行动指南。
如今,不少村民看到红马甲就会喊:“过来歇会儿,刚摘的西红柿尝尝!”这种熟络,比任何调研数据都更能说明民心相通。
壁画下的“文化思”:守护乡村的独特印记
在绿园镇的房屋调研中,那些绘有“云南十八怪”的壁画让队员们着了迷。“花生蚕豆数着卖”“商品交易不言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藏着当地的历史与民俗。但队员们也发现,部分壁画因年久失修开始脱落,年轻人大多说不出画里的故事。
“这些壁画是乡村的‘文化名片’,不能就这么慢慢消失了。”历史学专业的队员黄晓雪提议,给每幅壁画建个“档案”——记录图案内容、创作时间、背后的故事,再用照片和视频保存下来。这个想法得到了团队支持,他们一边走访老人收集故事,一边小心翼翼地测量壁画尺寸,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队员们还组织了一场“壁画故事会”,请村里的老艺人来讲画里的典故,吸引了不少村民来听。“原来这画里还有这么多说道!”一个年轻人听完后,主动提出想学着画壁画。队员们立刻找来颜料,和他一起在自家院墙上画了一幅简单的“晒秋图”。“文化不是放在那看的,得有人传、有人学,才能活起来。”黄晓雪说。
规划图里的“烟火气”:让方案接得住地气
整理调研数据时,队员们总在提醒自己:方案不能只讲“专业术语”,要多带点“烟火气”。毕竟,乡村规划不是画图纸,而是要让村民住着舒服、过得开心。
比如讨论房屋改造,队员们不仅考虑“结构安全”,还会想“村民能不能负担得起”。最终提出的建议是“先修漏雨的屋顶,再补脱落的壁画”,分步骤来,不增加村民压力;说到绿化,不仅查“适合南疆的树种”,还问“村民喜欢种啥果树”,计划在公共区域种沙枣(既能结果又耐旱),鼓励村民在院子里种葡萄(好打理还能遮阳)。

为了让方案更接地气,队员们还特意开了场“村民听证会”,把初步想法写在黑板上,让大家提意见。有村民说“垃圾桶别放太远,老人拎不动”,他们就把“每50米一个”改成“每30米一个”;有人担心“改造要拆房子”,他们赶紧解释“只修不拆,保住老院子的样子”。这场听证会开了两个多小时,黑板上的方案改了又改,却离村民的需求越来越近。
“最好的规划,是村民愿意照着做的规划。”队员们说,他们要的不是“高大上”的设计,而是能让绿园镇既留得住乡愁,又过得上好日子的实用方案。
离别时的“约定”:青春力量的持续接力
实践接近尾声,队员们开始收拾行李,但心里装的全是和绿园镇的“约定”。“等方案改好了,我们一定寄回来”“明年暑假,我们还来看看凉亭周边的树长多高了”“大家有啥想法,随时在微信群里说”……这些约定,藏着不舍,更藏着责任。

村民们也送来各种“礼物”:张大叔给的新摘的棉花,李大姐晒的干辣椒,孩子们画的红马甲画像。一位老人拉着队员的手说:“你们走了,红马甲少了,但你们教我们的,我们记着呢。”这句话,让不少队员红了眼眶。
离别的车开动时,队员们看着窗外越来越远的绿园镇,突然明白:这场实践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们带回的不仅是厚厚的调研笔记,更是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绿园镇留下的不仅是红马甲的足迹,更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正如团队在总结里写的:“我们或许只是绿园镇振兴路上的过客,但只要曾用青春点亮过这段路,就不算辜负。”而这份青春的力量,终将像胡杨一样,扎根在南疆的土地上,见证更多乡村的蜕变与新生。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