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与脚步共绘振兴路:塔里木大学团队绿园镇实践纪实
当青春遇上乡村,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个夏天,塔里木大学“和美乡村规划行”实践团队用一支笔、一双脚,在绿园镇的土地上给出了答案。他们既是记录者,用调研笔记写下乡村的真实面貌;也是行动者,用志愿服务擦亮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这场跨越校园与田野的实践,正悄然改变着绿园镇的模样,也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一支笔写尽乡村事:调研笔记里的“绿园真貌”
队员们的调研笔记本,是了解绿园镇的“百科全书”。翻开泛黄的纸页,密密麻麻的字迹、手绘的草图、粘贴的照片,记录着乡村的每一个细节。
7月6日的笔记里,城乡规划专业的黄晓雪画下了村道分布图:“主干道硬化率80%,但3条支路坑洼严重,雨天积水达5厘米”;环境工程专业的周瑞雪则记录着村民的话:“生活污水大多泼在院外,夏天味大得很,要是能有排水沟就好了”。在房屋调研章节,贴着一张“云南十八怪”彩绘的照片,旁边标注着:“壁画面积约15平方米,颜料脱落处占30%,建议修补时保留原图案”。

这些笔记不仅有数据,更有温度。“张大爷家的老房子漏雨,儿子在外打工,自己无力修缮”“李大姐家的院子种着3种果树,说想学着别人搞‘庭院经济’”……队员们用细腻的笔触,把村民的故事写进纸页,也把乡村的痛点与希望刻进心里。“每次翻看笔记,就像又回到绿园镇的街头巷尾,村民的笑脸和期盼就在眼前。”队员王春江说,这些记录是后续方案最珍贵的“素材库”。
一双脚走遍村角落:丈量土地间的“青春担当”
绿园镇不大,但队员们的足迹几乎覆盖了每一寸土地。从村头的小卖部到村尾的老槐树,从公共凉亭到村民院落,红马甲的身影成了夏日里最亮眼的风景。
为了核实绿化分布情况,队员们顶着正午的烈日,沿着村道一步一步数着树木数量,汗水顺着脸颊滴在笔记本上,晕开了字迹也毫不在意;为了了解房屋结构,他们爬上狭窄的楼梯查看屋顶,踩着泥泞的土地测量院落尺寸,裤脚沾满泥巴却笑着说“这是乡村的勋章”。有一次,为了走访住在偏远角落的几户人家,队员们走了近两小时的土路,回来时鞋子里全是沙子,却兴奋地说:“终于收集到这几户的意见了,值!”

这种“用脚步丈量”的执着,让调研数据精准到“厘米”。比如测量公共凉亭时,队员们不仅记录长宽高,还特意标注“柱子倾斜度2度”“座椅有3处松动”,这些细节将直接影响后续的修缮建议。“乡村规划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多跑一步,方案就更精准一分。”指导老师的话,成了队员们坚持的动力。
一颗心贴近村民情:从“陌生人”到“自家人”的转变
初到绿园镇时,队员们带着几分拘谨,村民们也只是客气地回应。但几天后,这种距离感渐渐消失,队员们成了村民口中的“自家娃娃”。
改变始于一次“帮倒忙”。队员们看到村民马大姐在院子里翻地,主动上前帮忙,却因不熟悉农具把菜苗踩坏了。马大姐非但没生气,还笑着教他们如何用锄头:“你们城里娃哪干过这活,来,我教你们。”那天下午,队员们跟着马大姐学干农活,听她讲村里的故事,临走时还被硬塞了一把新鲜蔬菜。

这样的温暖时刻还有很多:走访时,村民会端出凉茶;下雨时,有大爷主动递来雨伞;开会时,大婶们会把最好的位置让给队员……为了回报这份热情,队员们也尽己所能:帮老人代缴水电费、教孩子们用手机查资料、给村里的孩子辅导作业。渐渐地,村民们愿意掏心窝子说话,甚至主动找队员们提建议:“我觉得村东头该建个垃圾池”“那片空地要是改成停车场就方便多了”。
“不是我们改变了乡村,而是乡村温暖了我们。”队员吴娜在实践报告中写道。这种心与心的贴近,让调研不再是冰冷的任务,而是充满温情的互动。
一份方案寄寓未来:让调研成果长出“落地根”
如今,团队的实践已近尾声,但他们的工作并未结束。队员们正将调研笔记、测量数据、村民建议汇总整合,一份兼顾“实用性”与“文化性”的规划方案即将成型。
方案里,既有“硬核”的改造建议:比如设计“低成本排水沟”解决污水问题,选用耐旱的沙枣、红柳优化绿化;也有“软性”的文化保护:计划组织村民学习壁画绘制,让“云南十八怪”等特色元素代代相传。更贴心的是,方案还附上了“成本预算表”,比如修补一间房屋的材料费、种植一棵树的成活率等,确保建议“花小钱、办大事”。
团队还计划制作一份“简易版”方案,用漫画和方言解说,让村民能看懂、愿参与。“方案再好,村民不认可也没用。”队员们说,他们希望这份方案能像一颗种子,在绿园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出属于这里的“和美”果实。

离别的那天,不少村民来送队员们。“娃娃们还会回来不?”“记得把方案给我们看看啊!”车窗外,村民们的身影越来越小,但他们的期盼却沉甸甸地装在队员们心里。这场实践,让塔大学子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人用脚步丈量、用真心浇灌的事业。而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在青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让胡杨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永远闪亮。
一支笔写尽乡村事:调研笔记里的“绿园真貌”
队员们的调研笔记本,是了解绿园镇的“百科全书”。翻开泛黄的纸页,密密麻麻的字迹、手绘的草图、粘贴的照片,记录着乡村的每一个细节。
7月6日的笔记里,城乡规划专业的黄晓雪画下了村道分布图:“主干道硬化率80%,但3条支路坑洼严重,雨天积水达5厘米”;环境工程专业的周瑞雪则记录着村民的话:“生活污水大多泼在院外,夏天味大得很,要是能有排水沟就好了”。在房屋调研章节,贴着一张“云南十八怪”彩绘的照片,旁边标注着:“壁画面积约15平方米,颜料脱落处占30%,建议修补时保留原图案”。

这些笔记不仅有数据,更有温度。“张大爷家的老房子漏雨,儿子在外打工,自己无力修缮”“李大姐家的院子种着3种果树,说想学着别人搞‘庭院经济’”……队员们用细腻的笔触,把村民的故事写进纸页,也把乡村的痛点与希望刻进心里。“每次翻看笔记,就像又回到绿园镇的街头巷尾,村民的笑脸和期盼就在眼前。”队员王春江说,这些记录是后续方案最珍贵的“素材库”。
一双脚走遍村角落:丈量土地间的“青春担当”
绿园镇不大,但队员们的足迹几乎覆盖了每一寸土地。从村头的小卖部到村尾的老槐树,从公共凉亭到村民院落,红马甲的身影成了夏日里最亮眼的风景。
为了核实绿化分布情况,队员们顶着正午的烈日,沿着村道一步一步数着树木数量,汗水顺着脸颊滴在笔记本上,晕开了字迹也毫不在意;为了了解房屋结构,他们爬上狭窄的楼梯查看屋顶,踩着泥泞的土地测量院落尺寸,裤脚沾满泥巴却笑着说“这是乡村的勋章”。有一次,为了走访住在偏远角落的几户人家,队员们走了近两小时的土路,回来时鞋子里全是沙子,却兴奋地说:“终于收集到这几户的意见了,值!”

这种“用脚步丈量”的执着,让调研数据精准到“厘米”。比如测量公共凉亭时,队员们不仅记录长宽高,还特意标注“柱子倾斜度2度”“座椅有3处松动”,这些细节将直接影响后续的修缮建议。“乡村规划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多跑一步,方案就更精准一分。”指导老师的话,成了队员们坚持的动力。
一颗心贴近村民情:从“陌生人”到“自家人”的转变
初到绿园镇时,队员们带着几分拘谨,村民们也只是客气地回应。但几天后,这种距离感渐渐消失,队员们成了村民口中的“自家娃娃”。
改变始于一次“帮倒忙”。队员们看到村民马大姐在院子里翻地,主动上前帮忙,却因不熟悉农具把菜苗踩坏了。马大姐非但没生气,还笑着教他们如何用锄头:“你们城里娃哪干过这活,来,我教你们。”那天下午,队员们跟着马大姐学干农活,听她讲村里的故事,临走时还被硬塞了一把新鲜蔬菜。

这样的温暖时刻还有很多:走访时,村民会端出凉茶;下雨时,有大爷主动递来雨伞;开会时,大婶们会把最好的位置让给队员……为了回报这份热情,队员们也尽己所能:帮老人代缴水电费、教孩子们用手机查资料、给村里的孩子辅导作业。渐渐地,村民们愿意掏心窝子说话,甚至主动找队员们提建议:“我觉得村东头该建个垃圾池”“那片空地要是改成停车场就方便多了”。
“不是我们改变了乡村,而是乡村温暖了我们。”队员吴娜在实践报告中写道。这种心与心的贴近,让调研不再是冰冷的任务,而是充满温情的互动。
一份方案寄寓未来:让调研成果长出“落地根”
如今,团队的实践已近尾声,但他们的工作并未结束。队员们正将调研笔记、测量数据、村民建议汇总整合,一份兼顾“实用性”与“文化性”的规划方案即将成型。
方案里,既有“硬核”的改造建议:比如设计“低成本排水沟”解决污水问题,选用耐旱的沙枣、红柳优化绿化;也有“软性”的文化保护:计划组织村民学习壁画绘制,让“云南十八怪”等特色元素代代相传。更贴心的是,方案还附上了“成本预算表”,比如修补一间房屋的材料费、种植一棵树的成活率等,确保建议“花小钱、办大事”。
团队还计划制作一份“简易版”方案,用漫画和方言解说,让村民能看懂、愿参与。“方案再好,村民不认可也没用。”队员们说,他们希望这份方案能像一颗种子,在绿园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出属于这里的“和美”果实。

离别的那天,不少村民来送队员们。“娃娃们还会回来不?”“记得把方案给我们看看啊!”车窗外,村民们的身影越来越小,但他们的期盼却沉甸甸地装在队员们心里。这场实践,让塔大学子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人用脚步丈量、用真心浇灌的事业。而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在青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让胡杨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永远闪亮。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