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园镇的青春印记:塔里木大学团队用行动践行乡村振兴使命
七月的南疆大地,骄阳似火,却挡不住一群年轻人的脚步。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和美乡村规划行”暑期实践团队,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在阿拉尔周边的绿园镇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青春印记。他们以调研为基、以服务为要,用专业与汗水诠释着“用专业服务乡村,以行动践行担当”的宗旨,为这座乡村的蜕变积蓄着力量。
用脚步丈量:调研路上的“细节控”
走进绿园镇的第一天,团队就给自己定下了“三到原则”:走到、问到、记到。7月3日起,队员们每天清晨出发,直到傍晚才带着一身尘土返回驻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数据与感悟。

为摸清村容村貌,他们踩着泥泞的小路查看未硬化路段,用卷尺测量绿化带宽度,甚至蹲在墙角记录杂草生长情况;为了解垃圾治理现状,他们跟着垃圾清运车观察路线,向保洁员询问每日清运量,还特意统计了不同类型垃圾桶的分布数量。在村民李大叔家,队员们注意到院角有个简易渗水井,“这污水渗下去会不会影响地下水?”这个细节被立刻记入调研笔记,后续将作为污水处理方案的重点研究内容。
房屋调研时,“细节控”们更是不放过任何线索:壁画的颜料是否脱落、门窗的缝隙大小、屋顶是否有漏雨痕迹……“这些细节看似小,却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居住体验。”测绘工程专业的队员吴娜说,她的相机里存着数百张房屋细节照片,每张都标注着拍摄地点与问题描述。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调研数据有了温度,也让后续方案更具针对性。
用真心倾听:民声里的“幸福清单”
“大娘,您觉得村里哪点最需要改?”“大哥,要是给房子刷涂料,您喜欢啥颜色?”调研中,队员们总爱用这样家常的问句打开村民的话匣子。在绿园镇,他们收集到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一份份写满期盼的“幸福清单”。

商店店主王大姐的清单很实在:“希望能有专门的废品回收点,平时攒的纸箱塑料瓶不用堆在店门口。”村民张爷爷的愿望很简单:“村口的路坑坑洼洼,下雨后不好走,能修修就好了。”还有不少村民提到,想在自家院子里种点花草,却不知道选啥品种适合南疆气候……这些看似零散的诉求,被队员们分类整理成“基础设施改善”“环境美化”“便民服务”等条目,成为团队工作的“优先级指南”。
为了让更多村民开口,队员们还跟着村干部一起参加村民大会,用PPT展示其他乡村的改造案例。当看到屏幕上“脏乱差”变“美如画”的对比图时,台下的村民们议论纷纷,主动围上来提建议。“原来大家不是不愿说,而是需要一个能看到希望的沟通方式。”负责记录的队员王春江感慨道。
用行动带动: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不少村民对环境改善有期待,但总觉得“这是村里的事”。为打破这种观念,他们决定用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参与。
7月中旬,一场“美丽庭院”评选在绿园镇悄悄展开。队员们走访了20多户人家,将庭院收拾整洁、花草打理精心的家庭拍成照片,贴在村委会的宣传栏里。“你看老马家的院子,花盆摆得多整齐!”村民们路过时总会驻足讨论,不少人回家后默默收拾起自家的杂物。团队还特意制作了《家庭环保手册》,用漫画图解“如何分类垃圾”“怎样低成本绿化庭院”,深受村民欢迎。

更让村民们感动的是,队员们不仅“说教”,更主动帮忙。看到孤寡老人刘奶奶家的院子杂草丛生,队员们带着工具上门,一上午就清理出两大车垃圾,还帮老人修好了歪斜的篱笆。“这些娃娃比自家孩子还上心。”刘奶奶拉着队员的手,眼里满是感激。这种“干在前、说在后”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主动加入到改善家园的行列中。
用专业续航:方案里的“绿园未来”
如今,团队的调研已进入尾声,但属于绿园镇的改变才刚刚开始。队员们正加班加点整理数据,一份融合了多学科智慧的规划方案雏形渐显:针对房屋问题,提出“保留彩绘、修补结构”的改造建议,既留住文化特色,又保障居住安全;对于绿化不均,设计“凉亭周边种耐旱灌木+村民庭院种花卉”的分层方案,贴合南疆气候;垃圾处理则计划“增设分类垃圾桶+每周一次废品回收”,解决村民的实际困扰。

团队指导老师魏玉静表示:“方案不会是‘空中楼阁’,我们会充分考虑成本与村民接受度,确保每一条建议都能落地。”接下来,团队还将制作短视频记录调研全过程,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人关注绿园镇,同时与当地村委会建立长期联系,持续跟进方案的实施情况。
离别的日子近了,队员们的红马甲在绿园镇的阳光下格外耀眼。他们知道,这场实践不是结束,而是塔大学子用胡杨精神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起点。正如一位队员在日记中所写:“我们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一切,但只要埋下希望的种子,总有一天,绿园镇会开出‘和美’的花。”
用脚步丈量:调研路上的“细节控”
走进绿园镇的第一天,团队就给自己定下了“三到原则”:走到、问到、记到。7月3日起,队员们每天清晨出发,直到傍晚才带着一身尘土返回驻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数据与感悟。

为摸清村容村貌,他们踩着泥泞的小路查看未硬化路段,用卷尺测量绿化带宽度,甚至蹲在墙角记录杂草生长情况;为了解垃圾治理现状,他们跟着垃圾清运车观察路线,向保洁员询问每日清运量,还特意统计了不同类型垃圾桶的分布数量。在村民李大叔家,队员们注意到院角有个简易渗水井,“这污水渗下去会不会影响地下水?”这个细节被立刻记入调研笔记,后续将作为污水处理方案的重点研究内容。
房屋调研时,“细节控”们更是不放过任何线索:壁画的颜料是否脱落、门窗的缝隙大小、屋顶是否有漏雨痕迹……“这些细节看似小,却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居住体验。”测绘工程专业的队员吴娜说,她的相机里存着数百张房屋细节照片,每张都标注着拍摄地点与问题描述。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调研数据有了温度,也让后续方案更具针对性。
用真心倾听:民声里的“幸福清单”
“大娘,您觉得村里哪点最需要改?”“大哥,要是给房子刷涂料,您喜欢啥颜色?”调研中,队员们总爱用这样家常的问句打开村民的话匣子。在绿园镇,他们收集到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一份份写满期盼的“幸福清单”。

商店店主王大姐的清单很实在:“希望能有专门的废品回收点,平时攒的纸箱塑料瓶不用堆在店门口。”村民张爷爷的愿望很简单:“村口的路坑坑洼洼,下雨后不好走,能修修就好了。”还有不少村民提到,想在自家院子里种点花草,却不知道选啥品种适合南疆气候……这些看似零散的诉求,被队员们分类整理成“基础设施改善”“环境美化”“便民服务”等条目,成为团队工作的“优先级指南”。
为了让更多村民开口,队员们还跟着村干部一起参加村民大会,用PPT展示其他乡村的改造案例。当看到屏幕上“脏乱差”变“美如画”的对比图时,台下的村民们议论纷纷,主动围上来提建议。“原来大家不是不愿说,而是需要一个能看到希望的沟通方式。”负责记录的队员王春江感慨道。
用行动带动: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不少村民对环境改善有期待,但总觉得“这是村里的事”。为打破这种观念,他们决定用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参与。
7月中旬,一场“美丽庭院”评选在绿园镇悄悄展开。队员们走访了20多户人家,将庭院收拾整洁、花草打理精心的家庭拍成照片,贴在村委会的宣传栏里。“你看老马家的院子,花盆摆得多整齐!”村民们路过时总会驻足讨论,不少人回家后默默收拾起自家的杂物。团队还特意制作了《家庭环保手册》,用漫画图解“如何分类垃圾”“怎样低成本绿化庭院”,深受村民欢迎。

更让村民们感动的是,队员们不仅“说教”,更主动帮忙。看到孤寡老人刘奶奶家的院子杂草丛生,队员们带着工具上门,一上午就清理出两大车垃圾,还帮老人修好了歪斜的篱笆。“这些娃娃比自家孩子还上心。”刘奶奶拉着队员的手,眼里满是感激。这种“干在前、说在后”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主动加入到改善家园的行列中。
用专业续航:方案里的“绿园未来”
如今,团队的调研已进入尾声,但属于绿园镇的改变才刚刚开始。队员们正加班加点整理数据,一份融合了多学科智慧的规划方案雏形渐显:针对房屋问题,提出“保留彩绘、修补结构”的改造建议,既留住文化特色,又保障居住安全;对于绿化不均,设计“凉亭周边种耐旱灌木+村民庭院种花卉”的分层方案,贴合南疆气候;垃圾处理则计划“增设分类垃圾桶+每周一次废品回收”,解决村民的实际困扰。

团队指导老师魏玉静表示:“方案不会是‘空中楼阁’,我们会充分考虑成本与村民接受度,确保每一条建议都能落地。”接下来,团队还将制作短视频记录调研全过程,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人关注绿园镇,同时与当地村委会建立长期联系,持续跟进方案的实施情况。
离别的日子近了,队员们的红马甲在绿园镇的阳光下格外耀眼。他们知道,这场实践不是结束,而是塔大学子用胡杨精神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起点。正如一位队员在日记中所写:“我们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一切,但只要埋下希望的种子,总有一天,绿园镇会开出‘和美’的花。”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