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专业协同发力:塔里木大学团队为绿园镇绘制“和美乡村”新蓝图
乡村振兴,需要专业力量的精准赋能。这个暑期,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和美乡村规划行”实践团队以多学科协作的优势,在阿拉尔周边绿园镇展开深度实践,从调研摸底到方案构思,从理念宣传到志愿服务,为这座乡村量身定制“和美”发展路径,让青春智慧在田野间落地生根。

跨学科团队:打造乡村服务“全能战队”
不同于单一专业的实践团队,“和美乡村规划行”从组建之初就凸显“复合型”特质。团队以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聚焦南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意吸纳了城乡规划、环境工程、测绘工程、历史学等多个专业的师生。其中,双导师全程护航,一位深耕乡村规划研究,一位擅长实践安全管理,确保学术严谨性与实地安全性;学生则按专业特长分为策划、拍摄、宣讲等专项小组,形成“规划测算有依据、文化挖掘有深度、宣传推广有方法”的工作闭环。
“比如看到一栋老房子,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会分析结构改造潜力,环境工程同学会关注排污设施,历史学同学则会研究墙体彩绘的文化内涵。”团队成员王春江解释道。这种跨学科视角,让调研不再局限于单一问题,而是能勾勒出乡村发展的全貌。

深度调研:摸清绿园镇的“家底”与“期盼”
7月的绿园镇,暑气蒸腾,却挡不住队员们的调研热情。从7月3日开始,团队分阶段、分重点展开地毯式走访,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笔录下每一份需求。
7月6日,环境现状调研率先启动。队员们带着笔记本和测量工具,穿梭在村道与院落间:记录主干道硬化率、绿化带覆盖率,检查垃圾桶分布密度;走进村民家中,用方言拉起家常,“您家的污水咋处理?”“对村里的垃圾清运满意不?”;甚至蹲点村口商店,观察店主如何处理包装垃圾。“大家都盼着环境能更好,夏天蚊子少点,走路不沾泥。”一位大爷的话,道出了最朴素的民生期待。
7月8日起,调研转向房屋风貌与公共设施。队员们发现,绿园镇的房屋藏着惊喜与遗憾:部分房屋外墙绘有“云南十八怪”彩绘,孔雀、大象等图案栩栩如生,既美化了村容,又透着地域文化特色;但更多老房子墙体斑驳,门窗老化,甚至存在漏雨问题。公共区域虽有几座造型别致的凉亭,却因周边绿化稀疏显得单调,“要是凉亭周围多种点树,夏天就能多坐会儿。”村民的建议被队员认真记下。

知行合一:让规划从“纸上”走到“地上”
调研不是终点,改变才是目标。团队在收集数据的同时,已同步启动宣传教育与志愿服务,让“和美乡村”的理念融入村民生活。
7月中旬,队员们带着自制的宣传手册走进村委会,用通俗的案例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在村民微信群里推送“美丽庭院”短视频,展示别家如何用花草装扮院落;还组织了一场“院落座谈会”,让村民们围着照片讨论自家的改造计划。“原来院子收拾干净了这么好看,我回家也整整!”一位村民的话,让队员们倍感欣慰。

按照计划,团队还将开展“清洁家园”行动,集中清理村头巷尾的卫生死角,帮孤寡老人打扫庭院。“不仅要告诉村民‘该怎么做’,更要带着他们‘一起做’。”队员周瑞雪说。
蓝图将成:用专业方案点亮乡村未来
目前,团队已整理出数千条调研数据,涵盖环境、房屋、设施、民意等多个维度。接下来,他们将结合南疆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融合城乡规划的空间布局理念、环境工程的污染治理技术、历史学的文化保护意识,为绿园镇量身打造一份“接地气”的优化方案:既有房屋改造的具体建议,比如保留彩绘同时修补破损;也有绿化布局的设计思路,比如在凉亭周边种植耐旱树木;更有垃圾污水处理的可行方案,确保建议能落地、见实效。
“我们希望这份方案能像一粒种子,在绿园镇生根发芽,长出‘和美乡村’的模样。”项目负责人黄晓雪说。而这背后,是塔里木大学学子用胡杨精神践行的担当——让专业知识服务基层,让青春力量助推振兴,在边疆乡村的大地上,书写属于新一代的奋斗篇章。

跨学科团队:打造乡村服务“全能战队”
不同于单一专业的实践团队,“和美乡村规划行”从组建之初就凸显“复合型”特质。团队以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聚焦南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意吸纳了城乡规划、环境工程、测绘工程、历史学等多个专业的师生。其中,双导师全程护航,一位深耕乡村规划研究,一位擅长实践安全管理,确保学术严谨性与实地安全性;学生则按专业特长分为策划、拍摄、宣讲等专项小组,形成“规划测算有依据、文化挖掘有深度、宣传推广有方法”的工作闭环。
“比如看到一栋老房子,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会分析结构改造潜力,环境工程同学会关注排污设施,历史学同学则会研究墙体彩绘的文化内涵。”团队成员王春江解释道。这种跨学科视角,让调研不再局限于单一问题,而是能勾勒出乡村发展的全貌。

深度调研:摸清绿园镇的“家底”与“期盼”
7月的绿园镇,暑气蒸腾,却挡不住队员们的调研热情。从7月3日开始,团队分阶段、分重点展开地毯式走访,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笔录下每一份需求。
7月6日,环境现状调研率先启动。队员们带着笔记本和测量工具,穿梭在村道与院落间:记录主干道硬化率、绿化带覆盖率,检查垃圾桶分布密度;走进村民家中,用方言拉起家常,“您家的污水咋处理?”“对村里的垃圾清运满意不?”;甚至蹲点村口商店,观察店主如何处理包装垃圾。“大家都盼着环境能更好,夏天蚊子少点,走路不沾泥。”一位大爷的话,道出了最朴素的民生期待。
7月8日起,调研转向房屋风貌与公共设施。队员们发现,绿园镇的房屋藏着惊喜与遗憾:部分房屋外墙绘有“云南十八怪”彩绘,孔雀、大象等图案栩栩如生,既美化了村容,又透着地域文化特色;但更多老房子墙体斑驳,门窗老化,甚至存在漏雨问题。公共区域虽有几座造型别致的凉亭,却因周边绿化稀疏显得单调,“要是凉亭周围多种点树,夏天就能多坐会儿。”村民的建议被队员认真记下。

知行合一:让规划从“纸上”走到“地上”
调研不是终点,改变才是目标。团队在收集数据的同时,已同步启动宣传教育与志愿服务,让“和美乡村”的理念融入村民生活。
7月中旬,队员们带着自制的宣传手册走进村委会,用通俗的案例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在村民微信群里推送“美丽庭院”短视频,展示别家如何用花草装扮院落;还组织了一场“院落座谈会”,让村民们围着照片讨论自家的改造计划。“原来院子收拾干净了这么好看,我回家也整整!”一位村民的话,让队员们倍感欣慰。

按照计划,团队还将开展“清洁家园”行动,集中清理村头巷尾的卫生死角,帮孤寡老人打扫庭院。“不仅要告诉村民‘该怎么做’,更要带着他们‘一起做’。”队员周瑞雪说。
蓝图将成:用专业方案点亮乡村未来
目前,团队已整理出数千条调研数据,涵盖环境、房屋、设施、民意等多个维度。接下来,他们将结合南疆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融合城乡规划的空间布局理念、环境工程的污染治理技术、历史学的文化保护意识,为绿园镇量身打造一份“接地气”的优化方案:既有房屋改造的具体建议,比如保留彩绘同时修补破损;也有绿化布局的设计思路,比如在凉亭周边种植耐旱树木;更有垃圾污水处理的可行方案,确保建议能落地、见实效。
“我们希望这份方案能像一粒种子,在绿园镇生根发芽,长出‘和美乡村’的模样。”项目负责人黄晓雪说。而这背后,是塔里木大学学子用胡杨精神践行的担当——让专业知识服务基层,让青春力量助推振兴,在边疆乡村的大地上,书写属于新一代的奋斗篇章。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