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红色宣讲里的精神共鸣与时代传承
在活动筹备之初,团队成员曾多次围坐讨论:社区宣讲面对的是老、中、青不同群体,既不能像高校课堂那样偏重理论,也不能像展览馆陈列那样缺乏互动,如何让红色故事真正“走进”大家心里?志愿者们最终达成共识:必须褪去红色文化的“距离感”,用“接地气”的内容和形式,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让精神与生活相连。
筹备阶段,志愿者们埋首于党史资料的海洋,从众多历史故事中反复筛选。那些宏大的战役叙事固然震撼,但我们更希望找到能触动普通人内心的“小切口”。“半条被子”的故事里,三位女红军与村民徐解秀的温情互动,藏着军民鱼水情的本质;焦裕禄在兰考顶着风沙、忍着病痛治沙的身影,诠释着共产党人的担当。这两个故事都带着“人”的温度,很容易引发共鸣,最终成为宣讲的核心内容。为了兼顾不同年龄层,志愿者们不仅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将黑白历史照片与通俗文字解读结合,还特意排练了红色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小合唱——这首歌旋律轻快熟悉,老一辈能想起年轻时的奋斗岁月,年轻人也能感受到时代的朝气。社区工作人员也全力支持,提前一周通过公告栏、业主群发布活动通知,还贴心地在活动中心门口设置了引导牌,提醒老人们注意台阶,这些细节让志愿者们对活动充满期待。

图为实践者讲述故事。
活动当天,当《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响起,原本低声交谈的居民瞬间安静下来。几位头发花白的阿姨跟着旋律轻轻哼唱,手指不自觉地在腿上打拍子;前排的小朋友被歌声吸引,仰着小脑袋看向舞台,眼神里满是好奇。暖场环节的成功,让志愿者们悬着的心稍稍放下。宣讲环节,志愿者们摒弃了照本宣科的方式,用“拉家常”的口吻讲故事。
“1934年冬天特别冷,三位女红军在湖南汝城借宿,看到徐解秀家连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就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她……”当讲到女红军离开时承诺“革命胜利了就送新被子”,台下几位老人频频点头,眼眶微微泛红。后来我们得知,其中一位老人的父亲曾是红军战士,那段军民互助的岁月,是他从小听着长大的“家族记忆”。而讲到焦裕禄在兰考带领群众种泡桐、治沙丘,即使肝癌发作疼得直冒汗,还坚持在工地指挥时,对面一位母亲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小声说:“看,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为了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小手却紧紧攥住了母亲的衣角,目光牢牢锁在PPT里焦裕禄的照片上。那一刻,志愿者们忽然明白,红色教育从不是刻意的“说教”,而是在这些细微的互动中,让精神的种子悄悄发芽。
最让志愿者们意外的是自由交流环节的“意外之喜”。原本策划好的“老兵分享”环节,因老兵临时身体不适未能实现,活动前几分钟,我们还在紧急商量补救办法,可居民们的热情很快打消了我们的顾虑。一位戴老花镜的退休老教师率先举手,接过话筒时先腼腆地笑了笑,随后缓缓说道:“我没上过战场,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苦日子我记得清。那时候在农村当老师,教室没有桌椅,就用土坯搭台子;没有课本,就自己刻蜡纸油印。有人问志愿者苦不苦?苦啊,但红军吃苦是为了新中国,我们吃苦是为了建设新中国。”他顿了顿,声音更坚定:“现在日子好了,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热烈的掌声。
掌声未落,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姐姐,‘信仰’是什么呀?”提问的是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睁着大大的眼睛。志愿者蹲下身,笑着说:“就像你想当科学家,愿意每天认真学习去实现愿望,这就是信仰。红军叔叔的信仰,就是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头:“那我好好吃饭、好好学习,也是为信仰努力吗?”周围的人都笑了,志愿者却认真回答:“当然是!”阳光洒在孩子脸上,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纯真在此刻交汇,格外温暖。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建立了社区红色文化交流群,分享宣讲资料。群里很快热闹起来:有人问“半条被子的后续”,有人晒家里的“红色老物件”,还有人提议下次讲金坛本地的革命故事。居民李阿姨说:“这样的活动有温度,希望多办几次。”
这场宣讲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却有着最朴素的真诚。它让志愿者明白,红色文化不是高悬的符号,而是藏在居民的生活里、话语中。作为青年团队,我们不仅是红色故事的讲述者,更应是精神的“翻译者”,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红色薪火在市井街巷中永续流传。

筹备阶段,志愿者们埋首于党史资料的海洋,从众多历史故事中反复筛选。那些宏大的战役叙事固然震撼,但我们更希望找到能触动普通人内心的“小切口”。“半条被子”的故事里,三位女红军与村民徐解秀的温情互动,藏着军民鱼水情的本质;焦裕禄在兰考顶着风沙、忍着病痛治沙的身影,诠释着共产党人的担当。这两个故事都带着“人”的温度,很容易引发共鸣,最终成为宣讲的核心内容。为了兼顾不同年龄层,志愿者们不仅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将黑白历史照片与通俗文字解读结合,还特意排练了红色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小合唱——这首歌旋律轻快熟悉,老一辈能想起年轻时的奋斗岁月,年轻人也能感受到时代的朝气。社区工作人员也全力支持,提前一周通过公告栏、业主群发布活动通知,还贴心地在活动中心门口设置了引导牌,提醒老人们注意台阶,这些细节让志愿者们对活动充满期待。

图为实践者讲述故事。
活动当天,当《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响起,原本低声交谈的居民瞬间安静下来。几位头发花白的阿姨跟着旋律轻轻哼唱,手指不自觉地在腿上打拍子;前排的小朋友被歌声吸引,仰着小脑袋看向舞台,眼神里满是好奇。暖场环节的成功,让志愿者们悬着的心稍稍放下。宣讲环节,志愿者们摒弃了照本宣科的方式,用“拉家常”的口吻讲故事。
“1934年冬天特别冷,三位女红军在湖南汝城借宿,看到徐解秀家连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就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她……”当讲到女红军离开时承诺“革命胜利了就送新被子”,台下几位老人频频点头,眼眶微微泛红。后来我们得知,其中一位老人的父亲曾是红军战士,那段军民互助的岁月,是他从小听着长大的“家族记忆”。而讲到焦裕禄在兰考带领群众种泡桐、治沙丘,即使肝癌发作疼得直冒汗,还坚持在工地指挥时,对面一位母亲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小声说:“看,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为了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小手却紧紧攥住了母亲的衣角,目光牢牢锁在PPT里焦裕禄的照片上。那一刻,志愿者们忽然明白,红色教育从不是刻意的“说教”,而是在这些细微的互动中,让精神的种子悄悄发芽。
最让志愿者们意外的是自由交流环节的“意外之喜”。原本策划好的“老兵分享”环节,因老兵临时身体不适未能实现,活动前几分钟,我们还在紧急商量补救办法,可居民们的热情很快打消了我们的顾虑。一位戴老花镜的退休老教师率先举手,接过话筒时先腼腆地笑了笑,随后缓缓说道:“我没上过战场,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苦日子我记得清。那时候在农村当老师,教室没有桌椅,就用土坯搭台子;没有课本,就自己刻蜡纸油印。有人问志愿者苦不苦?苦啊,但红军吃苦是为了新中国,我们吃苦是为了建设新中国。”他顿了顿,声音更坚定:“现在日子好了,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热烈的掌声。
掌声未落,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姐姐,‘信仰’是什么呀?”提问的是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睁着大大的眼睛。志愿者蹲下身,笑着说:“就像你想当科学家,愿意每天认真学习去实现愿望,这就是信仰。红军叔叔的信仰,就是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头:“那我好好吃饭、好好学习,也是为信仰努力吗?”周围的人都笑了,志愿者却认真回答:“当然是!”阳光洒在孩子脸上,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纯真在此刻交汇,格外温暖。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建立了社区红色文化交流群,分享宣讲资料。群里很快热闹起来:有人问“半条被子的后续”,有人晒家里的“红色老物件”,还有人提议下次讲金坛本地的革命故事。居民李阿姨说:“这样的活动有温度,希望多办几次。”
这场宣讲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却有着最朴素的真诚。它让志愿者明白,红色文化不是高悬的符号,而是藏在居民的生活里、话语中。作为青年团队,我们不仅是红色故事的讲述者,更应是精神的“翻译者”,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红色薪火在市井街巷中永续流传。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