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钰杰:从认知到行动,我愿做傩文化传承的 “青春接力者”
8 天的德江傩文化调研,像一场深刻的 “文化洗礼”—— 从初到德江时对傩文化的陌生与好奇,到调研过程中对非遗传承的思考与感悟,再到离开时对未来行动的规划与坚定,我不仅在脑海里构建了完整的傩文化认知体系,更在心里种下了一颗 “传承” 的种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能只做非遗的 “旁观者”,更要做 “参与者”“行动者”,接过老一辈传承人的 “接力棒”,用青春力量让傩文化在新时代里焕发新的光彩。
调研期间,我们团队通过实地探访、深度访谈、沉浸式体验,形成了三点核心认知,每一点都让我对非遗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点是 “守正” 与 “创新” 并重。在枫香溪镇长征村傩面具工坊,王国华师傅的坚守让我懂了 “守正” 的意义 —— 他坚持手工雕刻傩面具,说 “机器刻不出精气神”,每一刀都遵循祖辈传下的规矩;而工坊里的 3D 打印设备和 AR 产品,又让我看到了 “创新” 的价值 —— 用科技提高效率、丰富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傩面具。王师傅说:“守正不是守旧,创新不是丢根,两者结合,傩文化才能走得远。” 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以前总觉得 “传统” 和 “现代” 是对立的,现在才明白,真正的传承,是在坚守核心文化的基础上,为传统找到与现代生活对话的方式。比如德江县傩堂戏博物馆,用数字化展陈守护文物的 “正”,用互动体验创新传播的 “新”,让傩文化既能留住 “魂”,又能吸引年轻人。
第二点是 “专业力量” 与 “民间活力” 结合。在与唐晓娟副馆长的访谈中,她提到的 “政府主导 + 社区参与 + 教育传承” 三维保护体系,让我看到了专业力量的重要性 —— 政府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博物馆负责文物修复与研究,为傩文化保护搭建 “骨架”;而在铁坑村,我看到了民间活力的强大 ——200 余名傩戏艺人世代坚守,村民们把傩戏融入日常生活,为傩文化传承注入 “血肉”。安永柏师傅说:“没有政府的支持,傩戏可能早就失传了;没有村民的热爱,傩戏也活不起来。” 确实,非遗保护不是 “单打独斗”,需要专业力量搭建平台,更需要民间力量填充内容,两者缺一不可。比如铁坑村的 “傩戏探秘一日游”,政府帮忙规划线路、宣传推广,村民主动参与表演、经营农家乐,才让这个项目越做越好。
第三点是 “青年参与” 的重要性。在铁坑村遇到的 “90 后傩戏创新团队”,让我看到了青年的力量 —— 他们用短视频传播傩文化,吸引了十几万粉丝;我们团队计划的 “傩戏青年说”“傩戏 AR 导览”,也让我意识到,青年在非遗传承中能扮演独特的角色。年轻人懂科技、善传播、有热情,能把古老的傩文化用更鲜活的方式传递出去。安师傅说:“我们老了,传承的希望在年轻人身上。” 这句话让我特别有使命感 —— 我们不仅是非遗的 “受众”,更应成为 “传承人”“传播者”,用我们的方式让傩文化 “破圈”。
基于这三点认知,团队制定了后续行动计划,我主动承担了 “傩戏 AR 导览” 小程序的开发工作。在博物馆调研时,我发现很多游客对傩面具、傩戏角色的了解有限,只能看个 “热闹”,比如有的游客把 “开山神” 当成 “财神”,有的不知道 “傩戏手诀” 的含义。所以我想,开发一款 AR 小程序,游客扫描面具或展品图片,就能看到详细的角色介绍、表演视频、技艺讲解,让 “看热闹” 变成 “看门道”。
现在,我已经开始着手准备。首先是整理资料:把调研中收集的傩面具种类(如 “开山神”“土地神”“喜神” 等)、对应的寓意、经典剧目(如《陈老幺娶妻》《开红山》等)、传承人的技艺特点,一一分类整理,确保信息准确。然后是技术选型:我打算用微信小程序开发,因为用户基数大、使用方便;AR 功能采用腾讯云的 AR 引擎,能实现快速识别和内容加载。接下来是界面设计:我想把界面做得简洁美观,分 “面具百科”“剧目欣赏”“技艺解密” 三个板块,用户扫描图片后,自动跳转对应的内容,还能收藏喜欢的面具或视频,方便后续查看。
为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我还打算邀请安永柏师傅、王国华师傅参与审核。比如傩面具的寓意,不同的师傅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要把这些差异整理出来,标注清楚;比如傩戏的表演细节,我要根据师傅们的讲解,补充到小程序里,让内容更专业、更全面。
除了开发 AR 小程序,我还计划在支教课堂中融入傩文化元素。明年暑假,我会参加学校的支教活动,去乡村小学教书。我打算把傩面具绘画、简单的傩舞步法纳入课程内容:教孩子们画自己喜欢的傩面具,讲解面具背后的故事;教他们学跳简单的傩舞,感受傩戏的节奏与魅力。我还想组织一场 “傩戏小表演”,让孩子们穿上迷你戏服,戴上自制面具,表演简单的片段,让他们在快乐中了解本土文化。
另外,我还想在学校里组织 “傩文化进校园” 活动。邀请德江的非遗传承人来学校表演傩戏、举办讲座,让更多同学近距离接触傩文化;组织 “傩文化创意大赛”,鼓励同学们设计傩戏主题的文创产品、拍摄短视频,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我相信,只有让更多青年了解傩文化、喜欢傩文化,才能为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离开德江那天,我们在傩堂戏博物馆前合影,博物馆大门上的 “传承千年文脉,守护精神家园” 对联,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我摸着手机里存的调研照片 —— 王师傅雕刻的专注、安师傅教戏的耐心、铁坑村村民的笑脸,心里满是感动与坚定。非遗传承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老一辈传承人用一生守护文化根脉,我们青年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知识、热情与行动,接过这根 “接力棒”,让千年傩文化在新时代里,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热爱、被更多人传承。未来,我会带着在德江的收获与思考,继续行走在非遗保护的道路上,做一名坚定的 “青春接力者”,为守护精神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