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陕理工学子实践故事:以舞为媒,让语言之花绽放在振兴路上

两河镇小学的足球场上,热浪裹挟着麦香,孩子们的手掌正随着“说好普通话”的韵律在空中划出弧线。这片被阳光炙烤的场地,不仅是排练场,更成为推普志愿者们以手势为砖、童声为浆,为乡村振兴构筑语言沟通桥梁的实践现场。
“大家看老师的手!”志愿者小张站在场地中央,阳光洒落,汗水顺着小臂流淌,声音已略带沙哑。孩子们挤在发烫的地面上,裤腿被汗水浸湿,却都仰着小脸,目光紧紧追随着张老师的手势。前排的虎娃格外认真,黝黑的手背沁出细汗,小拇指总跟不上某个动作的节奏,急得鼻尖冒汗,却依然倔强地一遍遍练习。
楼道内闷热如蒸笼。志愿者们紧贴着墙根示范动作,后背抵着发烫的瓷砖,“‘乡’字的手势要打开,想象把家乡的风吹进来!”孩子们挤在楼梯转角练习,动作间偶尔碰撞引发一阵善意的笑声和喘息。低年级的丫丫够不着前排,便踩上一级台阶,辫子随着“共筑中国梦”的托举动作轻轻甩动,虽有些摇晃,那份专注却格外动人。转回到烈日下的足球场,孩子们的眼神愈发闪亮。手势舞串联起的字句,随着他们挥舞的手臂,伴着热风,仿佛飘向远处的稻田与山林。排练间隙,志愿者小张灵机一动,用三张抽纸打结连成一条简易“手绢”:“看,这是我们的‘团结手绢’!传到谁手里,谁就自我介绍并教大家一句新学的普通话!”孩子们立刻欢呼着围成圈。纸手绢在追逐与欢笑中传递,传到的孩子大方介绍自己,普通话练习在游戏中自然延伸。
“来,我们唱《童年》吧!”小张老师提议。当唱到“一寸光阴一寸金”时,孩子们将纸链高高举起,仿佛托举起对未来的希望。歌声在球场回荡,与远处稻田的清香交织。这条简单的纸链,早已超越玩具的范畴——它是团结的象征,是寓教于乐的语言教具,更是连接乡村与广阔世界的细密纽带。当孩子们学会用普通话表达“订单”“物流”“品牌”,当村民们借助语言能力拓展产销渠道,这些由纸与结组成的“纽带”,正悄然编织着乡村振兴的锦绣图景,让乡土未来的根基更加扎实、前景更加明亮。
这场与酷暑相伴的排练,没有清凉的舞蹈室,却在足球场的烈日与楼道的湿热中,让普通话借助手势的桥梁,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田。这场在汗水中成长的手势舞教学,其意义早已超越表演本身。孩子们回家教爷爷奶奶用手势辅助学普通话;村民们运用新学的词句洽谈生意、学习技术。语言的涓滴之力,正汇聚成推动乡村发展的蓬勃力量。这正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文化引擎”,在增进文化认同中凝聚力量,在顺畅交流中对接发展机遇。孩子们挥舞的手势轨迹与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在此刻重叠,每一次抬手、每一次比划,都如同铺就共同富裕之路的坚实基石。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