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用知识和陪伴点亮童心

8月12日天刚蒙蒙亮,几名身着志愿者服饰的年轻人便已做好出发准备。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支教团队的大学生们,在队长朱益凡的带领下,携带着提前筹备妥当的教学用品与活动策划,奔赴扬州市宝应县的小太阳教育托管中心,开启为期一天的暑期实践教学活动。

整装待发:克服困难的实践序曲

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照亮了志愿者们年轻的脸庞。在组长朱益凡的带领下,“红心研墨”团队的志愿者扛着教学物资,准时出现在小太阳教育托管中心门口。他们手中的蓝色箱子里,装着连夜准备的“秘密武器”:为英语课设计的卡通单词卡、为数学课制作的立体几何模型、为手工课准备的彩纸与剪刀……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背后是志愿者们连续一周的精心筹备。

托管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这里的孩子多为四五年级学生,父母繁忙,暑期里,他们的学习无人督促,生活无人照料,不少孩子存在“暑期焦虑”——既担心作业完不成,又想念父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红心研墨”团队迅速制定了“陪伴式成长计划”,将“学业帮扶”与“情感疏导”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收获知识,在陪伴中感受温暖。

筹备过程中,志愿者们遇到了不少“拦路虎”。由于孩子们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统一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需求,他们便连夜分组备课,针对不同层次的孩子设计差异化教案;户外活动需要家长签字同意,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未能及时回复,志愿者们便逐一打电话沟通,详细说明活动流程与安全保障,正是这份执着与坚持,让这场志愿活动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力量。

用心陪伴:从课业辅导到心灵沟通

上午9点,托管中心的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课堂”正式拉开帷幕。英语课上,志愿者们化身为“故事大王”,用简单的英语讲述经典童话,每讲完一段,就停下来教孩子们几个关键词。孩子们跟着念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不少孩子还主动举手要求扮演故事里的角色。

数学课上,志愿者们则把“游戏”搬进了课堂。志愿者拿出彩色积木,让孩子们分组动手操作。孩子们立刻围在一起,有的数积木,有的画草图,合作得不亦乐乎。通过亲手搭建,他们不仅理解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更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除了课本知识,志愿者们更注重与孩子们的心灵沟通。他们专门设置了“悄悄话时间”,让孩子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条上,投入“心愿箱”。有的孩子写道:“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家”,有的写道:“想有一个新书包”。志愿者们认真阅读每一张纸条,对能实现的愿望立刻行动,对暂时无法实现的,就写下暖心的回复:“爸爸妈妈在外努力工作,也是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我们会一直陪着你。”

知行合一:实践中的成长与传承

下午的户外活动,是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在江苏省宝应中学的操场上,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好奇地打量着这所陌生的学校。“这里的哥哥姐姐每天都会在这里跑步、打球,他们不仅学习好,身体也很棒。”志愿者的话让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学着大哥哥大姐姐的样子跑了起来,欢声笑语洒满了整个操场。

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孩子们更是被眼前的仪器吸引:显微镜下的细胞、会发光的小灯泡、能漂浮的鸡蛋……志愿者的讲解让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离开宝应中学,一行人来到大运河风光带。站在古老的运堤上,志愿者向孩子们讲述大运河的历史。孩子们听得入神,有的还拿出手机拍下运河的景色,说要发给爸爸妈妈看。志愿者们还教孩子们朗诵关于大运河的古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稚嫩的童声与运河的流水声交织,成了最动人的文化交响。

夕阳西下,活动接近尾声。团队计划将此次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做成纪念册,送给每个孩子留作纪念 。

这个夏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育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们用知识浇灌希望,用陪伴传递温暖,用行动诠释担当。他们的实践,不仅是一次教育帮扶,更是一场青春与童真的对话、一次文化与情感的传承。在这条充满爱的道路上,他们的脚步不会停歇,因为他们知道:每一份陪伴,都能让一颗童心更加明亮;每一次付出,都能让青春绽放更美的光彩。

作者署名:通讯员 范磊 刘旭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