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志愿行,温情筑梦路
8月12日的拂晓,远远望去,几位穿着志愿者制服的青年志愿者的脸上露出激动又紧张的神情,他们是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的大学生们,即将携带着他们精心准备的教学用品和活动安排计划,前往扬州市宝应县小太阳教育托管中心,在那里开展他们为期一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教培活动。
晨曦集结,以行动诠释担当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时,“红心研墨”团队的志愿者们已身着统一服装,在组长朱益凡的带领下整装待发。他们的行囊里,除了分层次的课业辅导资料、趣味教具,还有为文化体验准备的传统工艺材料——这些都是团队提前两周,根据托管中心四五年级留守儿童的特点精心准备的。
筹备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因场地限制,部分户外活动难以开展,志愿者们多次与托管中心工作人员沟通,最终协调出户外实践区域;针对部分孩子基础薄弱的问题,他们特意将辅导内容分为“基础巩固”和“能力提升”两个模块。“只要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再多困难都值得克服。”朱益凡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共同心声。
课堂相伴,用爱心点亮童心
上午九点,辅导课程正式开始。英语教室里,志愿者们摒弃了枯燥的背诵模式,转而设计“单词接龙”“情景对话小剧场”等游戏。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完成对话时,志愿者们及时送上掌声。数学课上,志愿者们则将抽象的几何知识融入生活场景。
课间休息时,志愿者们化身“大朋友”,陪孩子们在走廊玩跳房子,听他们分享暑假的趣事。发现有孩子因思念父母而情绪低落,志愿者们便坐下来耐心倾听。
走出校园,让文化与自然共滋养
下午,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开启了户外研学之旅。第一站是江苏省宝应中学,这座百年名校的图书馆里,整齐排列的书籍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更是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离开宝应中学,一行人来到大运河宝应运堤段。站在古堤上,志愿者指着缓缓流淌的河水,讲述着大运河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历史。孩子们一边听,一边用小手触摸着古老的堤岸,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夕阳下,运河水面波光粼粼,与孩子们的笑脸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傍晚时分,活动接近尾声,志愿者们与孩子们约定,将通过线上辅导群继续提供帮助。看着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眼神,志愿者们心中满是感慨。
此次活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育服务团队不仅为儿童送去了知识与陪伴,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而对于志愿者们来说,这也是一次成长的历练——他们用行动诠释了青春的担当,用爱心传递了教育的力量。相信这份温暖与力量,会像大运河的流水一样,在孩子们心中久久流淌。
作者署名:通讯员 范磊 刘旭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