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文化为桥,青春力量助童心成长

8月12日早上,几位青年志愿者早早就穿上了志愿者服装,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他们是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的大学生们,带着细心准备的教学材料和活动方案,朝着扬州市宝应县小太阳教育托管中心走去,要在那里开展自己这个暑假的暑期社会实践教培活动。

匠心筹备,让文化融入教学细节

“不能只教课本知识,要让孩子们感受身边的文化。”这是团队筹备时达成的共识。为此,志愿者们做足了“文化功课”:提前走访宝应县文化馆,收集大运河漕运故事等非遗资料;将语文课文里的“运河风光”与本地运堤实景对应,制作成图文手册。

针对托管中心孩子的特点,团队设计了“文化+学科”的融合课程。比如数学课,以“运河船运货物”为情境,让孩子们计算“3艘船每艘运5吨粮食,一共运多少吨”;英语课则教“river”“boat”等单词时,穿插运河历史小故事。

筹备中,团队还发现部分孩子存在“怕提问”的情况,特意准备了“勇气话筒”——谁敢于提问或分享,就能获得一个印有运河图案的小徽章。 

课堂浸润,让传统与当下碰撞

上午的课程里,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最受欢迎的是非遗体验环节。志愿者带来提前泡软的麦秸秆,手把手教孩子们编织小船。志愿者耐心指导,起初手忙脚乱的小琳,在第三次尝试后终于编出一艘小渔船,举着作品跑向小伙伴炫耀。

心理陪伴也暗藏文化巧思。针对孩子们思念父母的情绪,志愿者设计了“家书明信片”活动——在印有运河风光的明信片上,写下想对父母说的话,团队将帮忙寄往外地。

实地研学,让文化在行走中生长

下午的户外研学,是文化教学的延伸。在宝应中学的校史馆,当看到陈列的旧课本上写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志愿者趁机提问:“你们觉得现在应该为了什么而读书?”孩子们的回答丰富稚嫩却有力。

大运河边的研学更具深意。志愿者指着堤岸的砖石,讲解这些砖石见证了运河上的商船来来往往,也见证了家乡的变化。他还让孩子们捡起岸边的落叶,拓印在画纸上,制作“运河印记”手账。

夕阳西下,志愿者们收到了孩子们赠送的“文化礼物”——用麦秸秆编的小船、拓印的树叶画、写满心里话的明信片。

此次活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育服务团队不仅完成了学业辅导,更让孩子们触摸到文化的温度。正如那首《运河谣》所唱,青春力量与传统文化的相遇,正像大运河的水流淌不息,滋养着童心成长,也让这份文化自信在代际传递中愈发深厚。

作者署名:通讯员 范磊 刘旭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