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为光,青春实践书写责任担当
在8月12日的清晨,有几个身着志愿者服装的年轻人正整装待发。他们是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在他们的组长朱益凡的带领下,带着精心准备好的教学物资和计划,前往位于扬州市宝应县的小太阳教育托管中心,进行一次印象深刻的暑期社会实践教培活动。
初心启程,让计划照进现实
做志愿服务,不能凭一腔热血,得靠细致的计划。团队以这句话为准则,为了这一天的活动,志愿者们做了长时间的准备:通过中心老师了解到孩子们的学科薄弱点后,英语组整理出“小学高频易错单词表”,数学组制作了“生活中的数学”案例集;考虑到孩子们多缺乏陪伴,心理专业的志愿者设计了“信任背摔”“故事接龙”等团体游戏,增强安全感。
全情投入,让陪伴超越形式
上午的辅导课上,志愿者们的“身份”不断切换。在英语角是“游戏导师”,用“击鼓传花说单词”的方式调动气氛;在数学组是“耐心伙伴”,对一道题讲三遍仍不理解的孩子,他们会画线段图、举生活例子,直到孩子露出“懂了”的表情。
针对几个特别内向的孩子,志愿者们采取“一对一”陪伴:陪小诺拼拼图,听她讲拼图里的故事;帮小浩修改作文,肯定他“把志愿者哥哥比作太阳”的比喻。
双向成长,让责任照亮前路
下午的户外活动,对志愿者也是一场“考验”。带孩子们过马路时,志愿者们手拉手围成安全圈;参观实验室时,时刻提醒“轻拿轻放仪器”;在运河边,反复强调“不能靠近水边”。这些细节,让托管中心的老师感慨:“他们比我们预想的更细心、更负责。”而孩子们的反馈,也让志愿者们收获满满。
活动结束后,团队召开总结会,每个人都写下感悟。“以前觉得责任是完成任务,现在明白,责任是看到孩子眼里的光时,想让这束光更亮。”
回程的车上,志愿者们翻看手机里的照片:孩子们举着作业的笑脸、运河边的合影、麦秸秆小船的特写……这些画面,成了他们青春里珍贵的记忆。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育服务团队的一天实践,或许不能彻底改变什么,但这份用心的陪伴,为留守儿童的暑假添了一抹亮色,也让大学生们在服务中读懂了责任的分量。正如团队计划的那样,后续的线上辅导将继续,而这份“陪伴的责任”,会成为他们未来参与社会实践的指引—用真诚换真心,以行动显担当。
作者署名:通讯员 范磊 刘旭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