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绿色赋能振兴路 ——资环学院调研团解锁南泥湾村与马坊村发展新密码


刘佳音 孙士淇/文  孙士淇 王相与/图
 
         2025年8月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绿色发展调研团深入南泥湾镇,聚焦南泥湾村“红色+绿色”产业融合、马坊村绿色农业升级,通过实地走访、技术学习、问卷调研等方式,挖掘两村在绿色发展中的创新实践,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积累鲜活案例。
调研团首先在南泥湾镇开展基础调研,在镇政府与工作人员交流绿色产业布局,在大生产纪念馆重温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的农业发展历史,在党徽广场感受红色文化传承,为后续村落调研奠定宏观认知基础。


图1 调研团参观大生产纪念馆与党徽广场

南泥湾村:红绿融合发展,激活传统技艺价值
 
          南泥湾村的绿色发展实践始终与红色文化传承紧密相连。调研团首先参观村史馆,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团队成员系统了解村庄在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中的成果——通过近十年努力,村庄林地面积大幅增长,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0%。曾因过度开垦裸露的山坡,如今已恢复成郁郁葱葱的林地。

         南泥湾植物染工坊是村庄“红色+绿色”融合的典型代表。走进工坊,蓝草、黄柏、红花等染色植物整齐摆放,技术人员向调研团演示了晾晒叶片、浸泡萃取、布料染色、固色晾晒等完整工艺步骤。据介绍,工坊采用纯天然植物染料,染色过程无化学污染,染色后的布料经村民制作成背包、围巾等手工艺品,既传承了传统技艺,又践行了绿色环保理念。村民李大娘感叹:“搞植物染,又绿色又能多收入,还不丢咱的红色根儿,这事儿好哩很呐!”


图2 调研团参观植物染工坊
 
马坊村:升级农业链条,筑牢绿色产业根基
 
         作为南泥湾镇绿色农业发展的样板村,马坊村在技术应用、产业升级中的实践,给调研团留下深刻印象。走进金伯利农场,袋装栽培基质在墙边整齐码放。这类由腐熟秸秆、椰糠与有机肥科学配比而成的基质,替代传统土培模式,能减少土传病害,从种植源头降低对化学肥料的依赖,为作物生长提供稳定肥力环境。大棚内,“贝贝南瓜”藤蔓沿着支架舒展,田间整齐排布的滴灌与喷灌管道格外显眼。“以前浇地靠漫灌,水浪费多不说,肥料也跟着流走不少。现在用滴灌,水和肥直接送到根上,省水又省肥,苗长得还齐整!”正在大棚里查看作物的王大叔指着管道向调研团介绍。


图3 栽培基质、滴灌与喷灌技术
 
         依托这些绿色技术,农场构建起 “品种选育-绿色种植-分拣包装-订单销售” 全链条模式,通过优化种植与生产各环节管理,不仅显著提升了产品合格率,还推动 “贝贝南瓜” 销量与销售额实现大幅增长,市场认可度持续提高,为乡村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本次调研中,3000余份问卷覆盖陕西省多个区域,兼顾不同地理风貌与产业基础的乡村样本,为剖析各地乡村绿色发展的差异与共性、探寻区域适配的生态转型路径,沉淀下满含实践温度的数据支撑。孙同学谈及此行感悟时提到,南泥湾村以生态为笔勾勒的发展图景、马坊村用科技赋能农业的实践探索,恰似乡村绿色振兴路上的两束微光,既照见了发展路径的多样性,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鲜活注脚。团队将以调研数据为基,深入梳理各地经验与痛点,打磨出更具针对性的调研报告,让青春智慧真正扎根乡土,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绵薄之力。


图4 调研团采访南泥湾镇村民与工作人员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