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绿色赋能乡村兴——资环学院调研团探访桃宝峪村与马坊村实践路径


刘佳音 孙士淇/  孙士淇 王相与/
 
          2025年8月5日至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绿色发展调研团走进南泥湾镇,以“绿色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在桃宝峪村、马坊村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调研团通过走访观察、问卷发放、交流访谈等方式,挖掘当地在生态修复、绿色农业培育中的特色实践,用数据与案例解码乡村绿色转型的南泥湾方案。


图1 调研团与南泥湾镇政府工作人员合影
 
桃宝峪村:以绿为基兴旅游,生态实践焕新颜
 
         走进桃宝峪村,田埂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格外醒目,与周边连片的绿色农田、错落分布的仿窑洞民居构成和谐画面。这些仿窑洞民居保留了陕北传统建筑的厚重质感,院落内的小菜园、窗台边的盆栽花卉相映成趣,既彰显地域特色,又将生态宜居理念融入村落肌理。调研团通过走访了解到,该村曾长期面临村容杂乱、闲置荒地裸露、产业结构单一的困境——部分地块因缺乏规划杂草丛生,村民多以零散种植为主,收入来源有限。近年来,桃宝峪村锚定“生态修复+旅游赋能”方向,系统性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向提升。
 

图2 生态露营地
 
         村西的生态露营地是绿色发展的亮眼成果。露营地严格遵循“不破坏原生植被”原则,依托自然林地布局帐篷区与休息区,配套座椅、指示牌等设施均采用再生木材制作;生活污水通过生态滤池净化后用于灌溉周边草坪,真正实现“无痕露营”。
 
马坊村:科技赋能农业,打造绿色种植样板
 
         马坊村金伯利农场是调研团关注核心区域,农场以“减耗、提质、循环”为核心,将绿色理念贯穿种植全流程。走进种植大棚,整齐码放的袋装栽培基质十分显眼,其由腐熟秸秆、椰糠与有机肥科学配比而成,相较传统土培,能减少土传病害、降低化肥依赖,从源头减轻生态负担,还能稳定供肥,为作物提供优质生长环境,契合低碳农业发展方向。

图3 农场概况与袋装栽培基质
 
         在种植技术协同应用上,农场根据棚内不同作物的需水特点,把滴灌和喷灌技术搭配着用,让浇水施肥更省心也更省资源。种“贝贝南瓜”的棚里,垄间拉着细细的滴灌管,水和肥能直接流到瓜苗根部,不浪费;旁边种叶菜的区域,则架着小型喷灌头,水雾能均匀洒在菜叶上,不像以前漫灌那样既费水又容易冲跑肥料。正在棚内打理作物的农户王大叔说:“有了这俩技术,浇地不用再扛水管跑,水和肥也比以前省了三成多。”
 
         南泥湾之行,调研团围绕绿色农业认知、生态保护措施落实等核心维度,精心勾勒调研脉络,累计发放3000余份问卷。每一份问卷背后,都是农户对生态发展的真实心声,每一组数据之中,都藏着乡村绿色转型的密码。它们不仅为系统剖析乡村绿色发展的共性特征与独特差异、精准捕捉转型路上的痛点难点提供了扎实的一手支撑,更将青年学子对乡村生态的关切,深深镌刻进南泥湾的田野与街巷,为后续探索乡村绿色振兴路径,留存下满含温度的实践注脚。


图4 调研团采访南泥湾镇村民与工作人员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