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运河之水融通思政,青春力量发扬新声

运河悠悠,奔涌千年,滋养了两岸城市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近日,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古运新声”口述史团队来到了宿迁,开启了一场关于文化根脉的寻访与记录。
深入非遗:触摸运河边的“活态传承”
运河岸边的非遗,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艺,而是与运河共生的“活文化”。蒸馏酒的醇厚、琴书的悠扬、贡酥的香脆、糁汤的浓郁,每一项技艺都藏着时代“守正创新”最鲜活的注解。
深入了解了一项项与运河共生的非遗技艺,通过对谈宿迁市国家级非遗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周新虎、苏北琴书传承人张银霞、省级非遗乾隆贡酥传承人叶书华等人,“古运新声”团队了解到非遗传承目前主要面临的三层问题:一是人才断代,后继乏人;二是技艺门槛高,学习难度大;三是非遗传承的文化语境缺失。尤其是传统技艺的劣势——依赖经验传承,缺少系统性总结整理,都让非遗文化难以得到更进一步规模的传播。
“文旅局带着我们贡酥参加运河边的非遗文化节、去到大学进行宣讲,给了我们好多支持啊!”乾隆贡酥第十代传承人刘大勇介绍道。的确,这些问题不仅考验传承人和技艺本身,也依赖社会、市场、政策等多方戮力同心,协同破解。而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说“思政教育不该是说教,而是让年轻人在创造中发现自己与非遗文化的连接”,此次采访,团队也通过亲身体验贡酥制作过程、实地参观蒸馏酒酿造基地,为非遗技艺传承贡献了年轻一代的解法,让古老的非遗智慧重新跳动起年轻的脉搏。
红色足迹:发掘运河畔的“精神密码”
运河水不仅滋养了非遗智慧,更见证了烽火岁月。踏入来龙镇,团队来到四位建国前老党员的家中,聆听那段运河边的革命往事。
但团队也深刻体会到,红色记忆传承正遭遇双重断裂的危机:在物理层面,像赵光荣、徐秀英这些历史的亲历者年事已高,事迹消逝的风险迫在眉睫;在价值层面,传统宏大叙事难以体现个体生命的独特经历与感悟,例如朱大余对战争代价的沉痛体悟、徐秀英“潜伏夫妻”的信仰坚守。这使得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与当代青年之间出现了代际理解鸿沟,零散记忆因缺乏系统整合而“孤岛化”。团队认识到,口述史的真正力量,源自其字句之间彰显出的人物独一无二的主体性以及细节真实,这正是弥合断裂的关键所在。
“每一段故事都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家国情怀此刻不再只是课本上的词汇,而成了队员能触摸到的历史灰烬深处的余温,激励着青年一代从红色记忆中汲取奋进力量。
同心画卷:感受运河旁的“团结共生”
沿河岸继续向南,深入宿迁市泗阳县民族聚居区,团队实地探访了当地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见证乡村如何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指示,并为当地提供高校智慧和青年视角。
“有了锋花,现在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了!”花井村张永龙书记笑着介绍道。2022年,宿迁市民宗局、泗阳县委统战部,牵头与捷峰帽业合作,建立了锋花民族团结富民示范基地。深入基层,团队了解到,锋花基地虽在招聘时对少数民族适当倾斜,但也通过同餐共食、弹性工时、同工同酬等举措,营造了“待遇无差别、情感有温度”的团结氛围。得益于宿迁全域的民族团结实践,花井村、杨集村两个民族团结示范村落都积极打造“红石榴家园”文化阵地,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在回汉都是一家亲,不分你我!”回族学生祁金阁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向团队笑道。乡村民族团结实践的暖光,真正昭示了“何为大道”——那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智慧,以及“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社会和谐的根基。
薪火相传:让运河文脉“青春发声”
“运河文脉里藏着的,是思政课的活教材!”作为青年学子,团队成员积极为走访到的困难提出解决方案:让非遗连接当下最新热点、进行IP联动;让红色故事借助叙事方式的创新穿透隔阂,把对典型个案的珍贵采访记录,融入运河思政教育之中。同时与文旅局、镇政府等官方平台合作,搭建桥梁,推动口述史料与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互联,让红色故事、民族团结故事在持续阐释中获得新生。
运河文脉不仅要“读懂”,更要“传好”,“古运新声”团队希望通过梳理好“中国运河故事”,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接下来,团队将通过短视频、调研报告、校园分享会等形式,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生动的思政案例,让广大青年学子不仅学习到运河两岸非遗传承人的守正创新,也能够从红色故事、民族团结典型中汲取力量,接受如运河水般润物无声而又有深度的思政教育。让青年学子的脚步与运河文脉相遇,赋非遗理论知识以温度,赋红色理想信念以根基,给民族团结价值追求以坐标,让更多人听见运河的“新声”,以青春视角解读运河文化,让行走的实践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大课堂”。
通讯员 徐风婷 宋圳 袁心悦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