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都示范园:党建引领生态农业路
2025年7月14日,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知行柳城,文脉薪传”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柳城县绿都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积极响应“三下乡”实践号召,实践团于田垄阡陌间探寻党建引领生态农业的发展脉络,解码初心使命与绿色产业交融共生的实践密码。

图为实践团参观桂密12号培养基地 苏斌摄

图为实践团在示范园探党建农路 鲍晓情摄

图为实践团访绿都,探党建生态融合 苏斌摄
此次三下乡之行,实践团在柳城绿都见证了一场深刻的实践——当初心使命扎根土地,当红色力量赋能农耕,生态农业便有了魂与翼。这不仅是绿都示范园的发展样本,更昭示着: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必将在初心与使命的浇灌中,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红色根脉:党建铸魂夯基固本
步入示范园,“铭记初心,在一线践行使命”的标语赫然矗立,如灯塔指引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园区负责人介绍,绿都示范园自创建之初便以党建为根,将“为民谋福、为农兴邦”的初心深植于土地。党员带头组建技术攻坚组、田间服务队,从土壤改良到品种选育,从设施建设到市场对接,让红色力量渗透到生态农业的每一寸肌理,构筑起“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田埂间”的生动格局。绿韵实践:生态农业中的党建智慧
大棚深处,瓜蔓攀援、番茄垂枝,一派生机盎然。实践团看到,透光防风的智能大棚里,孔洞滴灌系统如毛细血管般精准滋养每株作物——这背后,是党员技术骨干历时半年试验优化的成果。“从引进设备到本土化改造,党员始终冲在最前面。”负责人的话语里,藏着技术落地的艰辛。正是这份“把实验室建在田间”的担当,让现代农技与传统农法相得益彰,使生态种植既守得住本真,又跟得上时代。
图为实践团参观桂密12号培养基地 苏斌摄
产销链路:红心聚力破局前行
谈及农产品运营,实践团了解到,园区主打瓜类产品单重2至3斤,市场价10至15元/斤,成本涵盖大棚搭建、有机肥料等。曾几何时,水量调控失当、野生动物侵扰、村民零星采摘等问题一度制约发展。关键时刻,党支部牵头划分“党员责任田”,党员分片值守巡查、结对帮扶村民,既守护了作物安全,又理顺了邻里关系。如今,从田间管护到电商销售,党建引领的产销闭环已让“绿都出品”成为放心品牌。循环共生:红旗高扬生态理念
废弃物处理区里,腐败豆角杆经规范焚烧化作草木灰,重归土地滋养新苗。“烧一把火容易,烧得既环保又高效却难。”党员管护员指着防火隔离带与监测设备说,每次焚烧都由党员带队,全程盯守火情、监测空气质量,让“取之于土、还之于土”的循环理念不落空。这种“党建+生态”的实践,让农业生产首尾相衔,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图为实践团在示范园探党建农路 鲍晓情摄
薪火相传:融合发展照亮振兴路
田埂上的实践让传承团成员深切感悟:绿都示范园的每寸绿意,都浸润着党建引领的红色基因;每份收获,都凝结着初心使命的实践力量。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让生态农业不再是孤立的产业,而成为联结党建、民生与环保的纽带。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把这份“红色引领绿色”的发展经验带回校园、传向更广天地,让党建赋能生态农业的火种燎原,为乡村振兴铺就更宽广的道路。
图为实践团访绿都,探党建生态融合 苏斌摄
此次三下乡之行,实践团在柳城绿都见证了一场深刻的实践——当初心使命扎根土地,当红色力量赋能农耕,生态农业便有了魂与翼。这不仅是绿都示范园的发展样本,更昭示着: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必将在初心与使命的浇灌中,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