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政法学院“乐润童心”社会践行团:让美育播撒边疆去,以青春筑牢童心之梦
七月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木舒克市,瓜果飘香,暖意融融。新疆政法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乐润童心社会服务践行团”的十余名师生,带着对边疆儿童的关爱与艺术教育的热忱,走进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玫瑰苑社区,开展为期10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美育浸润童心,陪伴助力成长”为核心,通过钢琴教学、奥尔夫音乐启蒙、非遗手工创作等特色活动,为社区儿童打造了一场丰富的艺术盛宴,更用暖心陪伴书写了新时代大学生服务边疆的青春答卷。
校社联动搭桥梁,精准对接暖基层
图木舒克市玫瑰苑社区作为移民安置社区,现有3-12岁儿童100余名,多数家庭因家长忙于生计,难以满足孩子的艺术教育需求。新疆政法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在前期调研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与校团委、玫瑰苑社区居委会建立联动机制,组建由学前教育专业骨干教师带队、优秀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团队,针对性制定“艺术教学+趣味活动+成果展示”活动方案。
“我们提前半个月就开始筹备,不仅携带了钢琴,准备了非洲鼓、木琴等奥尔夫乐器,还准备了水彩颜料、粘土、非遗手工材料等物资,就是希望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专业的艺术教育。”团队指导教师介绍,为确保活动精准落地,实践团还通过社区微信群、入户走访等方式,提前掌握儿童年龄分布、兴趣特长等信息,将课程分为幼儿组(3-6岁)和少儿组(7-12岁),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多元课堂启智慧,艺术之光照童心
“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把小手放在琴键上,我们先从‘do’开始认识音符。”在玫瑰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钢琴教室里,志愿者正手把手指导8岁的孩子调整指法。针对少儿组儿童,实践团开设钢琴基础课,从识谱、手型训练到简单曲目弹奏,循序渐进引导孩子们感受键盘乐器的魅力;而在幼儿组课堂,志愿者则通过“找音符”“节奏接龙”等小游戏,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建立对音乐的初步认知。
奥尔夫音乐课堂上,非洲鼓成为孩子们最爱的“伙伴”。志愿者手持非洲鼓,示范着节奏型“咚—咚咚—哒”,孩子们跟着模仿,鼓点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老师,我还想再打一遍!”6岁的祖丽皮亚·麦麦提举着小手,脸上满是兴奋。实践团还创新将新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教学,教孩子们用非洲鼓演绎《小宝贝》片段,让传统与现代音乐碰撞出奇妙火花。
暖心陪伴传真情,点滴关怀润心田
“来,小朋友们排好队,老师给大家分西瓜啦!”午后的社区活动室里,带队老师将切好的冰镇西瓜递到孩子们手中,甜美的果肉驱散了夏日的炎热。活动期间,实践团不仅注重艺术教学,更时刻关注孩子们的生活与情绪。每天活动开始前,志愿者会提前到社区迎接孩子;午休时,陪年龄小的孩子读绘本、做游戏;活动结束后,将孩子安全送回家中,用细致关怀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以前孩子放学就躲在家里看电视,这几天每天早上都催着我送他来上课,还学会了打非洲鼓,回来就给我们表演。”社区居民看着孩子的变化,向志愿者连连道谢。据统计,此次活动累计开展钢琴教学32课时、奥尔夫音乐教学28课时、非遗手工创作24课时,覆盖社区儿童130余人次,完成各类艺术作品180余件。
成果展演展风采,童心向党共成长
7月15日,“乐润童心”成果展演在玫瑰苑社区广场热闹上演。孩子们身着与志愿者共同制作的“表演服”,自信地走上舞台,弹奏起《小星星》,稚嫩的指尖在琴键上跳跃;又手持非洲鼓,演绎着充满节奏感的《小宝贝》,台下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这是我第一次上台表演,特别开心!谢谢哥哥姐姐教我打鼓。”刚表演完的5岁女孩抱着志愿者的脖子,不舍地说。展演结束后,实践团还为孩子们颁发“小小艺术家”荣誉证书,并赠送包含画笔、绘本、文具的“爱心礼包”。社区党委书记表示,实践团带来的不仅是艺术知识,更用陪伴温暖了孩子们的心灵,社区将与新疆政法学院建立长期合作,让美育之花持续绽放在基层。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新疆政法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以实践促教学”的生动体现,更是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服务边疆发展的具体行动。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爱点亮希望。新疆政法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将持续深化“美育润疆”实践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专业优势,组织更多师生走进边疆基层,用专业知识和青春力量助力基础教育发展,让美育之光照亮更多边疆儿童的成长之路。夕阳下,志愿者与孩子们的笑脸定格成最美的画面,这场跨越校园与社区的温暖约定,正成为青春与童心共筑的美好记忆。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