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非遗教育

  江门市江海区这片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孕育了礼乐龙舟、外海面、花生饼等多项非遗瑰宝。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乡村文化振兴志愿服务队7月4日至7月6日前往龙溪湖阅读中心开展了“童行江海·非遗探秘”非遗特色夏令营,志愿者成员巧妙融入江海龙舟、外海面、花生饼等本土非遗元素,通过故事分享、手工制作、互动游戏等丰富环节,为孩子们打造沉浸式的非遗文化体验之旅,让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趣味互动中陪伴、滋养童心。
  
  AI创新技术融合,让非遗“活”起来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业的当下,AI技术愈发成熟且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非遗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传承面临诸多挑战,而AI技术为非遗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志愿者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创新性地将AI技术融入非遗教育中,生成了《咚咚鼓先生生气了!》《探秘外海面》等原创电子绘本。这些绘本凭借丰富精美的画面、生动有趣的互动情节,成功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使原本晦涩难懂的非遗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沉浸于阅读AI绘本的过程中,非遗的种子悄然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这不仅让非遗在儿童心中得以萌芽,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了非遗传承的美好前景。
  
  图为乡村文化振兴志愿服务队在为孩子们讲解绘本。曾子怡供图
  
  非遗传承人亲授,触摸传统文化温度
  
  为了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与魅力,志愿者们特别邀请了花生饼非遗传承人亲临现场进行教学。传承人现场演示花生饼古法研磨工艺的每一个步骤,从精选花生原料,到传统石磨的研磨技巧,再到成型与烘焙的细节把控,都一一呈现。孩子们围在传承人身边,看得津津有味,眼中满是好奇与敬佩。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亲手实践,体验了花生饼制作的全过程。他们不仅从中深刻体会到了匠人精神的精髓——对工艺的执着、对细节的专注,更对传统工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此次活动,不仅增进了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切实可感的温度。
  
  图为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制作非遗花生饼。曾子怡供图
  
  沉浸式互动设计,趣味中深化记忆
  
  结合儿童特点,志愿者们设计了旱地龙舟比赛、外海面“寻宝探秘”游戏、花生饼创意包装工坊等趣味环节。旱地龙舟比赛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龙舟竞渡的团队协作精神。花生饼创意包装工坊让孩子们制作过程中感受到非遗制作的不易,让孩子们在游戏化的学习中,加深了对非遗知识的记忆,玩得不亦乐乎,也在不知不觉中将非遗知识收入囊中。
  
  图为乡村文化振兴志愿服务队带领孩子们玩旱地龙舟。曾子怡供图
  
  活动成果丰硕,文化认同显著提升
  
  此次活动累计吸引了200余名儿童及家长参与,覆盖多个社区,活动满意度极高。非遗小主播短视频在朋友圈的集赞宣传量可观,30余份优秀作品的创作者获“非遗传播小达人”证书。据现场家长反馈,90%的儿童能复述非遗知识要点,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兴趣显著增强,家长们也纷纷希望此类活动能够持续开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一代得以滋养和传承,为江海区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了一份珍贵而独特的文化记忆,未来期待更多此类活动,让非遗之花在更多孩子心中绽放。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