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变形记”?巢湖学子在绩溪仁里,从祠堂逛到田埂找答案
7月5日,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绩溪仁里,以“探寻传统村落活化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为目标,深入古村街巷、田间坝头,在历史遗存与田园风光中挖掘发展密码,用青年智慧为千年古村的振兴之路献策。
一、访祖居观祠堂,解码文化振兴根基
程开甲先生祖居“洛源堂”是实践团在仁里的重要一站。推开斑驳的木门,堂内陈设简朴却庄重,泛黄的照片记录着“两弹一星”元勋的成长轨迹,墙上“崇文重教、报国兴邦”的家训与古村崇文尚学的风气相互呼应。成员们驻足凝视,从祖居的一砖一瓦中读懂“家国情怀”的传承,更意识到这样的红色资源与人文底蕴,正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内核。
实践团成员参观程开甲先生故居
程氏祠堂则进一步深化了实践团对文化传承的认知。祠堂内“孝亲睦邻、耕读传家”的家训刻于梁柱,精美的徽派木雕讲述着家族故事,定期举行的祭祖仪式更让传统习俗得以延续。成员们观察到,祠堂不仅是宗族议事的场所,更成为村民凝聚共识的精神纽带——这种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凝聚力。
二、逛街巷看业态,感受文旅融合活力
漫步仁里景区,徽派风韵扑面而来。白墙黛瓦的古民居沿溪而建,马头墙在阳光下勾勒出优美的弧线,不少院落挂着“农家乐”的木牌,推门而入,天井里摆着竹椅,墙上挂着玉米串、干辣椒,既保留着老房子的格局,又融入了现代餐饮的便利。实践团了解到,这些农家乐由村民自营,食材也多取自本地农田,是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仁里中的小店
文旅融合的活力不仅体现在餐饮上,更渗透在业态创新中。部分古民居被改造成“徽派民宿”,雕花窗棂下摆放着现代沙发,传统火塘旁增设了咖啡台,游客既能体验“推窗见溪、出门遇巷”的古村生活,又能享受舒适的住宿条件。实践团发现,这种“保留古韵、适配现代”的改造模式,既盘活了闲置老宅,又让徽文化以可感知的方式走进游客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动能。
三、过农田到坝头,擘画农旅融合蓝图
前往桃花坝的路上,大片农田如绿色织锦铺展在山脚下。实践团驻足观察,发现农田不仅是粮食生产地,更蕴含着丰富的旅游价值——春季的油菜花海、夏季的稻浪翻滚、秋季的玉米金黄,本身就是极具吸引力的乡村景观,与古村的人文景致形成天然互补。
途中的玉米地
抵达桃花坝,山清水秀的画卷豁然展开:碧水绕坝而过,两岸绿树成荫,远处青山如黛。实践团结合沿途农田风光,构思出农旅融合的具体路径:春季以“桃花+油菜”打造赏花线路,配套“古法榨油”体验;夏季推出“稻田摸鱼、玉米采摘”等农耕活动,让游客参与劳作;秋季举办“丰收节”,展示玉米、水稻的晾晒与加工,同时联动农家乐推出“农家宴”。这种“农田变景点、劳作变体验”的模式,既能让游客深度感受乡村魅力,又能带动农产品销售与餐饮住宿消费,为乡村振兴开辟“农业+旅游”的双增收渠道。
四、青春聚力,共绘仁里振兴新篇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践:它藏在程氏家训的字里行间,需要以文化为魂凝聚精神力量;它显在农家乐的烟火气中,需要以产业为基激活市场活力;它融在农田与坝区的风光里,需要以创新为翼拓宽发展路径。成员们表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既要当好文化传承的“记录者”,更要做好产业创新的“献策者”。
实践团成员在仁里集合
离开仁里时,夕阳为古村镀上金边。实践团带着满满的调研成果返程,计划将程开甲祖居的红色故事、程氏家训的文化内涵、农旅融合的具体方案整理成报告,通过校园宣讲、新媒体推广等方式扩大影响。他们相信,当青春智慧与古村资源相遇,当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结合,绩溪仁里定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传统村落活化的生动范本。(文/李佳茹 图/闫小岩 王蓉)
一、访祖居观祠堂,解码文化振兴根基
程开甲先生祖居“洛源堂”是实践团在仁里的重要一站。推开斑驳的木门,堂内陈设简朴却庄重,泛黄的照片记录着“两弹一星”元勋的成长轨迹,墙上“崇文重教、报国兴邦”的家训与古村崇文尚学的风气相互呼应。成员们驻足凝视,从祖居的一砖一瓦中读懂“家国情怀”的传承,更意识到这样的红色资源与人文底蕴,正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内核。

实践团成员参观程开甲先生故居
程氏祠堂则进一步深化了实践团对文化传承的认知。祠堂内“孝亲睦邻、耕读传家”的家训刻于梁柱,精美的徽派木雕讲述着家族故事,定期举行的祭祖仪式更让传统习俗得以延续。成员们观察到,祠堂不仅是宗族议事的场所,更成为村民凝聚共识的精神纽带——这种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凝聚力。
二、逛街巷看业态,感受文旅融合活力
漫步仁里景区,徽派风韵扑面而来。白墙黛瓦的古民居沿溪而建,马头墙在阳光下勾勒出优美的弧线,不少院落挂着“农家乐”的木牌,推门而入,天井里摆着竹椅,墙上挂着玉米串、干辣椒,既保留着老房子的格局,又融入了现代餐饮的便利。实践团了解到,这些农家乐由村民自营,食材也多取自本地农田,是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仁里中的小店
文旅融合的活力不仅体现在餐饮上,更渗透在业态创新中。部分古民居被改造成“徽派民宿”,雕花窗棂下摆放着现代沙发,传统火塘旁增设了咖啡台,游客既能体验“推窗见溪、出门遇巷”的古村生活,又能享受舒适的住宿条件。实践团发现,这种“保留古韵、适配现代”的改造模式,既盘活了闲置老宅,又让徽文化以可感知的方式走进游客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动能。
三、过农田到坝头,擘画农旅融合蓝图
前往桃花坝的路上,大片农田如绿色织锦铺展在山脚下。实践团驻足观察,发现农田不仅是粮食生产地,更蕴含着丰富的旅游价值——春季的油菜花海、夏季的稻浪翻滚、秋季的玉米金黄,本身就是极具吸引力的乡村景观,与古村的人文景致形成天然互补。

途中的玉米地
抵达桃花坝,山清水秀的画卷豁然展开:碧水绕坝而过,两岸绿树成荫,远处青山如黛。实践团结合沿途农田风光,构思出农旅融合的具体路径:春季以“桃花+油菜”打造赏花线路,配套“古法榨油”体验;夏季推出“稻田摸鱼、玉米采摘”等农耕活动,让游客参与劳作;秋季举办“丰收节”,展示玉米、水稻的晾晒与加工,同时联动农家乐推出“农家宴”。这种“农田变景点、劳作变体验”的模式,既能让游客深度感受乡村魅力,又能带动农产品销售与餐饮住宿消费,为乡村振兴开辟“农业+旅游”的双增收渠道。
四、青春聚力,共绘仁里振兴新篇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践:它藏在程氏家训的字里行间,需要以文化为魂凝聚精神力量;它显在农家乐的烟火气中,需要以产业为基激活市场活力;它融在农田与坝区的风光里,需要以创新为翼拓宽发展路径。成员们表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既要当好文化传承的“记录者”,更要做好产业创新的“献策者”。

实践团成员在仁里集合
离开仁里时,夕阳为古村镀上金边。实践团带着满满的调研成果返程,计划将程开甲祖居的红色故事、程氏家训的文化内涵、农旅融合的具体方案整理成报告,通过校园宣讲、新媒体推广等方式扩大影响。他们相信,当青春智慧与古村资源相遇,当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结合,绩溪仁里定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传统村落活化的生动范本。(文/李佳茹 图/闫小岩 王蓉)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