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广西师范大学“古韵新探”实践团队深耕旧州古镇,解码民俗文化密码

为响应党的二十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2025年7月14日至16日,广西师范大学“古韵新探”实践团队深入广西百色市靖西旧州古镇,以“探民俗文旅、促文明共融”为核心,开启为期3天的社会实践调研。实践团队沿着博物馆、古戏台、风情街、历史遗址等,在与非遗传承人的对话、对民俗场景的观察中,挖掘壮族文化的当代价值,为边疆文旅融合注入青春智慧。
一、对话绣球传承人,记录非遗活态密码 
团队首先走进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在博物馆非遗体验区,团队成员见到了正在专注编织绣球的黄老师:“一个绣球要经过浆布、绘图、刺绣、填充、缝合5大工序,光刺绣就有平针、盘金、打籽等8种针法,最考验耐心的是铜鼓纹的对称绣制,每一针都要对齐纹样的中轴线。”黄老师一边演示,一边向团队讲述绣球的文化寓意:“旧州绣球不只是工艺品,早年是壮族青年的定情信物,现在绣上‘吉祥如意’‘民族团结’的字样,成了传递祝福的文化符号。” 团队成员围在黄老师身边,一边记录工艺细节,一边尝试基础刺绣。在此次交流中,黄老师向团队成员展示了3件老绣球,纹样中蕴含的壮族生活场景如农耕、节庆,为后续挖掘文化价值提供了实物参考。随后,实践团队还参观了博物馆中的壮锦、木偶戏等,进一步感知旧州民俗的丰富内涵。

图1 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在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与工作人员黄老师学习刺绣
二、浮雕里的边地精神,民俗中的历史回响 
离开博物馆,团队来到旧州古镇的古戏台。这座青砖木构的戏台始建于清代,台侧墙壁上留存着数幅“将士浮雕”,刻画着古代壮族先民守卫边疆、协同作战的场景。古戏台曾是壮族山歌对唱、木偶戏表演的重要场所,如今虽不再日常演出,但每逢节庆,当地老人仍会在这里唱山歌、讲历史。实践团队成员仔细拍摄浮雕细节,发现将士浮雕的铠甲纹样、兵器样式,和绣球上见到的铜鼓纹、祥云纹有所呼应——民俗工艺里藏着历史记忆,这正是精神文明的鲜活载体。团队还围绕“古戏台与民俗传播”展开讨论,提出“在戏台周边设置‘山歌故事牌’”的初步建议,让游客在参观时能直观了解民俗背后的历史内涵。 
三、街头老奶奶的绣球摊,见证文旅消费活力 
旧州古镇绣球风情街沿街数十家商铺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绣球,团队在这里走访街头卖绣球的老奶奶。今年72岁的韦奶奶摆摊十余年,摊位上的绣球多是她和邻里阿姨们手工制作的,从巴掌大的迷你绣球到直径30厘米的装饰绣球,价格从20元到120元不等。 “现在游客喜欢创新过后的文创绣球,比如挂在手机上的、和游戏联名的,一天能卖二三十个,与游戏联名的那个卖得最好。”随后韦奶奶向团队展示刚卖出的一个与乙游联名绣球。团队成员在风情街同步开展问卷调研,发现80%的游客购买绣球是为了“留作纪念”或“送给朋友”,且有游客提出希望能有“绣球制作体验课”。韦奶奶的摊位是“民间传承”与“旅游消费”结合的缩影,手工绣球既守住了文化本真,又为居民带来了收入,这正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的生动体现。此次走访,团队共收集到150余份游客反馈,为后续设计文创提供了方向。 

图2 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与韦奶奶交流

图3 实践团队成员观赏街边售卖的绣球
四、点将台边寻文脉,文化自信浸润人心 
团队来到瓦氏点将台,据史料记载,瓦氏夫人曾率领壮族“狼兵”奔赴东南沿海抗倭,屡建奇功,她的爱国精神至今仍是旧州文化的重要符号。团队在此围绕“历史人物与民俗IP打造”展开讨论,认为可将瓦氏夫人故事融入绣球文化讲解、山歌创作中,让游客在体验民俗时,同时感受边疆人民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这次实践调研活动让我们真正走进边疆、触摸文化,既看到了民俗传承的活力,也发现了文旅发展的潜力。”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说到。“古韵新探”实践团队将持续推动“绣球体验套餐”“历史文化讲解牌”等建议,助力旧州古镇实现“传统技艺活态传承”与“旅游经济提质增效”的双向发展。用青春脚步丈量边疆大地,用专业能力解码民俗密码,这正是以行动响应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我们青年将在助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融的道路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图4 “古韵新探”实践团队在旧州古镇合影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