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巢院学子以文化为钥开乡村振兴之门

  7月2日至5日,巢湖学院赴绩溪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绩溪多地,通过实地走访与从业者深度交流,探寻地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在与各方的互动中,碰撞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火花。
  
  “山笋得选海拔800米以上的野生鲜笋,火腿必须是三年陈的绩溪黑猪火腿,这就是咱徽菜的‘地域密码’。”绩溪徽菜博物馆内,当地厨师指着食材展板上的“本地直采”字样,向实践团成员详解徽菜选材的讲究。面对馆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展陈,实践团成员黄文彪灵机一动,翻出相机里记录的徽剧演员勾脸特写、火腿炖甲鱼蒸腾热气等素材:“我们打算用‘一菜一戏’的思路,把徽菜食材和戏曲典故结合,拍短视频讲文化故事。”这一想法当场得到团队响应。
  
  “徽戏传承最大的困境是观众断层。”在朱红舞台后台,有着20余年表演经验的戏曲老师指尖还沾着戏妆油彩,她抚着鬓边的点翠头面说,“年轻人学徽戏,不能只练身段,得读懂戏服上的刺绣纹样、头面里的历史密码。这些古徽州的匠心妆造技艺,正随着观众流失被淡忘。”这番话让实践团更坚定了用镜头记录徽剧之美的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徽剧表演 王蓉供图
  
  中国徽墨文化园的制墨工坊里,传承人掌心的老茧嵌着深褐色墨粉,他边将八道漂洗的松烟与陈化三年的骨胶按古法配比融合,边向实践团介绍:“这‘和料’是古法制墨11道核心工序之一,得在20℃恒温下揉捻百次以上,确保烟料与胶质分子充分咬合。”得知徽墨面临年轻消费群体认知度不足的问题,实践团当即策划“徽墨×《家业》”文化赋能方案,还计划发起“我为徽墨代言”校园征集活动,邀请全国高校学生参与文创设计。
  
  “现在汪家大院不只是静态展陈,常办‘家族迁徙故事会’,成了村民口述历史的地方。”孔灵村村民指着古民居梁柱间的徽派雕刻说,那些镂空花鸟、浮雕忠孝故事的纹样,至今仍在发挥教化作用。而在仁里村,实践团看到老砖与新筑遵循“形制传承、材料适配”原则衔接,村民笑着介绍:“传统村落‘修旧如旧’,开起了民宿、办起了文创展,又活过来了。”
  
  图为团队成员研究三雕工艺 闫小岩供图
  
  “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与教育受限,是乡村振兴亟待突破的瓶颈。”溪马村唐书记向实践团坦言。调研期间,实践团成员走进来苏社区辅导儿童课业,用实际行动助力乡土人才培育,也呼吁更多青年回流家乡。
  
  四天调研中,实践团围绕“文化资源价值转化”,从徽菜技艺、徽墨文化、古建活化、三雕融合等方面挖掘实践经验。团队表示,将持续深耕,推动文化资源价值重构,让徽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更大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制墨师傅合影留念 闫小岩供图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