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绩溪寻脉续文脉,青春赋能助振兴

  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文化赋能乡村发展路径,7月2日至5日,巢湖学院实践团奔赴绩溪多地开展调研。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凯的带领下,实践团以文化传承、人才回流、产业融合为切入点,走访博物馆、社区、文化园区等,挖掘绩溪乡村振兴的特色经验与创新实践。
  
  聚焦文化根基:解码非遗传承与产业融合路径
  
  在绩溪博物馆,实践团跟随讲解员回溯当地地理人文脉络,结合“靠山吃山”地理特点,聚焦特色农产品挖掘。成员们围绕山笋、黑猪火腿等物产,探讨“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模式,为乡村产业规划寻找文化支点。
  
  图为实践团听讲解员介绍当地地形
  
  徽菜博物馆内,厨师详解“山笋海拔800米、火腿三年陈”的选材密码,实践团捕捉“地域特色”与“文化故事”关联点。面对徽剧传承困境,戏曲老师坦言“观众断层、匠心技艺被淡忘”,促使团队思考“非遗+青春传播”路径——用镜头记录徽剧妆造、表演细节,计划推出“一菜一戏”短视频,让徽菜食材与戏曲典故双向赋能。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徽剧表演
  
  图为团队成员在徽菜博物馆合影
  
  实践团走进国徽墨文化园,观摩古法制墨“和料”等核心工序,传承人阐释“和料需20℃恒温揉捻百次”的技艺要领,借“做人当如制墨千锤百炼”寄语实践团。针对徽墨年轻消费群体认知度不足问题,团队结合民国商战剧《家业》(聚焦徽州老字号传承),策划“徽墨×《家业》”文化赋能方案,同步启动“我为徽墨代言”校园文创设计征集,联动高校推广非遗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在徽墨文化园与制墨师傅合影
  
  洞察人才引擎:见证返乡力量与振兴实践
  
  华阳镇政府会议室里,汪书记播放的纪录片展现人才回流故事:985高校毕业生返乡兴教、外出务工者归乡发展黑猪养殖、厨师传承徽菜技艺……实践团提炼“人才回流+产业深耕”模式,意识到乡村振兴需“本土人才扎根+资源精准挖掘”双轮驱动。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纪录片
  
  在溪马村村委会,唐书记的讲述为实践团勾勒出村庄的轮廓。从土地流转的探索,到臭鳜鱼产业、老小学厂房的点滴营收,再到年轻人外流、发展资源匮乏的隐忧,这些真实的“乡村数据”,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案例,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生存与奋进。“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与教育受限,是乡村振兴亟待突破的瓶颈。”溪马村唐书记向实践团坦言。实践团成员清晰感知到,乡村振兴不是宏大的口号,是无数个像唐书记这样的基层工作者,在有限资源里抠细节、找出路的执着。成员们走进来苏社区辅导儿童课业,以“青春行动”呼应人才培育需求,呼吁更多青年反哺乡土,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
  
  图为团队成员在溪马村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在来苏社区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辅导儿童课业
  
  探索创新实践:激活古建智慧与文旅潜力
  
  在西山历史街区深处,实践团用镜头捕捉历史在徽派建筑留下的痕迹,同时采访当地居民对当地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建议。一位热情的阿姨提到:“游客来爱拍老房子,但光看不够,要是能结合建筑讲些老街故事,再配上徽式茶点,体验感肯定更好。”还有居民建议,希望在保护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引入手作工坊、非遗展示馆,让老街既留得住乡愁,又能吸引人才回流。
  
  图为团队成员在西山历史文化街区调研采访
  
  汪家大院里,实践团解码“三雕”工艺的文化内涵:砖雕“百子图”的模数化设计、木雕“二十四孝图”的伦理传递、石雕“莲生贵子”的吉祥寓意,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传统范式参考。院中八角玄井、“四水归堂”天井,彰显徽派建筑“顺应自然+文化叙事”智慧,团队提出“古建智慧赋能乡村规划”思路,建议结合网络宣传发展文旅产业。
  
  图为团队成员在汪家大院研究古建筑
  
  仁里村调研中,“修旧如旧”的传统村落变身民宿、文创基地,田间庄稼与桃花坝勾勒“农旅融合”图景。实践团总结“文化保护+业态创新”模式,提炼“古村活化”经验,为乡村文旅发展提供样本参考。
  
  图为团队成员在仁里村合影
  
  青春执笔,共绘振兴新篇
  
  此次调研,实践团以“文化传承、人才回流、业态创新”为脉络,挖掘绩溪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从非遗传承的青春表达,到人才振兴的基层实践,再到古建智慧的现代转化,团队初步形成“三维赋能”方案——以“徽菜戏韵”文创联动消费,用研学课程培育认同,借数字传播讲好故事。
  
  青春调研行,振兴在路上。实践团将持续梳理调研成果,为绩溪及更广区域的乡村振兴,贡献“文化赋能+青春实践”的智慧力量,让古老文脉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颜。(文/王蓉 图/闫小岩 指导教师/陈凯)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