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触摸民俗温度,以青春之力助文明共融—— 旧州古镇社会实践心得

   三天的旧州古镇调研之旅,是一次“行走的课堂”,更是一场与壮族民俗文化的深度对话。作为广西师范大学“古韵新探”实践团队的一员,我跟着绣球的针线、山歌的韵律、历史的浮雕,真正触摸到了边疆文化的脉搏,也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在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黄老师手中的绣球是我对“非遗活态传承”的初印象。她演示着浆布、刺绣、填充的工序,指尖翻飞间,平针、盘金、打籽等8种针法渐渐勾勒出铜鼓纹的轮廓——“每一针都要对齐中轴线”,这句叮嘱不仅是工艺要求,更藏着壮族人对对称美学、对文化本真的坚守。当她拿出3件老绣球,指着纹样里的农耕、节庆场景时,我突然明白:绣球从壮族青年的定情信物,到如今绣着“民族团结”的文化符号,变的是用途,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情感与记忆。我试着拿起针线学习基础刺绣,笨拙的手法与黄老师的娴熟形成鲜明对比,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传承”二字的重量——它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精神的接续。 古戏台的将士浮雕与瓦氏点将台,则让我看到民俗背后的“边地精神”。清代戏台墙壁上,壮族先民守卫边疆的浮雕栩栩如生,而浮雕上的铠甲纹样、兵器样式,竟与绣球上的铜鼓纹、祥云纹隐隐呼应。原来,民俗工艺从不是孤立的“手艺”,而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是精神文明的鲜活注脚。站在瓦氏点将台边,听着瓦氏夫人率“狼兵”抗倭的故事,我突然意识到:旧州的文旅融合,不该只停留在“看绣球、听山歌”的浅层体验,更该把这些爱国故事、民族气节融入其中——让游客在绣绣球时,知道纹样里的家国情怀;在逛戏台时,读懂浮雕背后的边疆担当。这或许就是“精神文明”最动人的传递方式:不只是说教,而是让文化在场景中“活”起来。 绣球风情街韦奶奶的摊位,让我见证了“两个文明”协同的烟火气。72岁的她摆摊十余年,手工绣球从20元的迷你挂饰到120元的装饰摆件,既守住了“手工制作”的文化本真,又为邻里阿姨们带来了收入。当她拿出与乙游联名的绣球,笑着说“这个卖得最好”时,我看到了民俗文化的“现代生命力”——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创新中找到与年轻人的共鸣。我们在风情街发放问卷时,80%的游客说买绣球是为了“留纪念、送朋友”,还有人期待“绣球制作体验课”,这些反馈让我明白:文旅消费的本质,是“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结合——游客买的不只是一个绣球,更是一段关于壮乡的记忆;居民赚的不只是一份收入,更是对自己文化的认可。
   三天的调研转瞬即逝,但旧州古镇的绣球、山歌与故事,却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从前在书本里读到的“非遗保护”“文明协调”,如今都变成了黄老师的针线、韦奶奶的笑容、古戏台的浮雕。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不仅是文化的“观察者”,更该是“传承者”与“推动者”。后续我们提出的“绣球体验套餐”“山歌故事牌”,或许只是微小的建议,但我相信:只要有更多人愿意走进边疆、触摸民俗,用青春智慧为文化传承找路径、为文旅发展想办法,就能让“传统技艺活起来”“旅游经济火起来”,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边疆大地上开出共融之花。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真正的社会实践,不是“走过场”的调研,而是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声音,用专业能力为地方发展出一份力。未来,我也会带着这份对民俗文化的热爱,继续做“文明的摆渡人”,在助力边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路上,书写属于青年的担当。

图1 “古韵新探”实践团队在旧州古镇合影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