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青春践履处,故居见初心

   2025年7月5日,巢湖学院“声叙黄麓”口述历史采集与乡村记忆传播实践团前往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张治中故居,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实践团通过参观文物史料、聆听历史讲解、参与专题研讨,深入了解张治中将军的生平事迹,感悟其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为青春成长注入红色动力。
  
实践团成员抵达张治中故居
  
  文物载史,回溯爱国将领的一生
  
  张治中故居作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和平将军的家国路”为展陈主线,青砖灰瓦的建筑空间与120余件文物史料相互呼应,立体还原历史场景。实践团成员在队长的带领下,系统参观将军生平事迹展厅、书房复原区及实物陈列区。展柜中,1936年“西安事变”期间的书信手稿尤为震撼——泛黄信纸上“力主和平解决,共赴国难”的墨迹仍清晰可辨,火漆封印的折痕间,藏着张治中将军当年冒死斡旋的政治勇气;磨损的军用水壶表面,子弹击穿的凹痕与战场硝烟留下的锈迹,无声复刻着淞沪会战中他亲临前线的生死时刻;书房内《资治通鉴》等典籍的批注笔迹,更是将军“以史为鉴、经世致用”治国理念的生动注脚。
  
实践团成员研究历史旧物
  
      故居的文物展陈采用‘情境还原+史料互证’的专业策展手法,将军书房保持1949年原貌,文房用具的摆放细节都经过严谨考证。实践团成员韩雪驻足于西安事变历史照片前感慨:“将军在‘战与和’的关键抉择中始终以民族大义为先,这种精神在当下国际局势复杂的背景下,更具现实启示意义。”
  
  精神传承,对话历史的青春思考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在故居开展“历史精神与青年责任”专题研讨。团队成员结合《张治中回忆录》原始史料与口述历史专业方法论,多维解构将军精神遗产。“张治中将军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曾冒死向蒋介石进言‘国共合作乃民族根本,这种超越党派的家国情怀,为当代青年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提供了精神范本。”实践团队长王颖细致分析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将‘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信念转化为实践行动力。”

实践团成员参观旧居
  
   研讨中,成员们还从乡村振兴与教育公平的交叉维度,深挖张治中将军的实践遗产。“将军1933年创办黄麓师范学校时,创新性提出‘教育救国,师范为先’理念,将教育作为乡村现代化的核心抓手。”实践团成员张鑫蕾结合夏阁镇支教经历补充,“这种‘教育筑基’的发展思维,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环节极具参考价值。”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余双则建议:“可运用口述史采集技术,系统记录故居管理员、当地老人的记忆碎片,让历史叙事更具人文温度。”

  使命践行,青春力量的当下延伸
    
  此次参观学习并非终点,而是实践团践行使命的新起点。实践团结合活动收获,同步启动“薪火乡村教育计划”,计划在暑期面向故居周边村落开展支教、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将从张治中将军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团队在走访中,得知张治中故居前任管理员洪爷爷说,“将军一生主张和平,却也始终坚守民族大义,他常说‘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谈及守护故居的初衷,他眼眶微红:“我想把将军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实践团成员万蕊蕊表示,“接下来,我们会整理张治中将军的爱国故事,设计成适合中小学生的宣讲课程,让红色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实践团成员听队长发言
  
   从历史文物中感悟初心,在研讨交流中凝聚力量。巢湖学院“声叙黄麓”口述历史采集与乡村记忆传播实践团以参观张治中故居为契机,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明确青春方向。成员们表示,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青春答卷。
  
  文/王蓉 图/王颖 指导老师/郭霞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