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青衿叩古院,徽韵绽新姿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关键课题。2025年7月5日,巢湖学院赴绩溪调研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孔灵村汪家大院,以徽派古民居为切入点,探索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此次调研不仅是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青年学子以专业视角解码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尝试。
  
  解码古建智慧,锚定文化赋能基点
  
  实践团聚焦汪家大院“三雕”工艺的文化内涵与营造智慧:砖雕门楼“百子图”以浮雕技法呈现百子嬉戏场景,其构件尺寸与建筑开间严格对应,体现“实用与审美统一”的模数化设计思维;木雕裙板“二十四孝图”采用透雕工艺,通过刀工细节传递传统伦理教化功能;石雕柱础“莲生贵子”纹样以浅浮雕展现莲荷缠枝,承载吉祥文化寓意。实践团成员表示,此类设计思维为现代建筑的文化表达提供了传统范式参考。
  
  团队进一步挖掘建筑中的生态与哲学智慧:院中八角玄井依托地下水源实现四季不枯,其采光设计使阳光沿亭檐规律旋转,是徽派建筑“顺应自然、融入哲思”的典型体现;“四水归堂”的天井设计呼应徽州商帮“聚财”文化内核,檐角“鳌鱼”装饰则承载科举“独占鳌头”的期盼。团队成员指出,徽派建筑的文化符号体系,可为当代设计提供多元文化叙事灵感。
  
  图为团队成员研究三雕工艺
  
  深溯历史脉络,推导产业实践路径
  
  通过访谈汪家大院管理员,实践团梳理出汪氏家族明清时期以茶叶、木材经营为业的商贸史,鼎盛时在江浙沪布局30余家商铺。结合皖南山区地形与生态优势,成员提出产业振兴建议:一是依托传统种养殖基础,发展有机茶叶、竹笋种植加工产业;二是结合古建文旅开发,打造“商贸文化体验+特色农产品消费”产业链,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动能转化。
  
  创新文创转化,构建活态传承链路
  
  基于调研成果,实践团计划联合巢湖学院美术学院启动“浧园古建元素文创设计”项目。项目核心为“矢量纹样”创新应用:提取砖雕“福禄寿”“松鹤延年”等传统纹样转化为数字矢量图,开发书签、笔记本、丝巾等文创产品;选用徽州竹纸为载体,采用植物染工艺印刷,兼顾文化质感与环保理念。团队成员介绍,此举旨在通过现代设计语言激活传统纹样商业价值,为乡村文化产业提供可复制的产品开发模式。
  
  图为团队成员讨论文创设计
  
  从用镜头留存古建风貌到探索活态传承,从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到推动产业转化,实践团以专业实践持续激活汪家大院的文化生命力。成员们表示,将持续跟踪项目进展,以学术研究与创意设计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青春方案,让这座千年古建在新时代真正焕发新生机。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言:“汪家大院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立体的徽州文化史。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千年古建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焕发新生,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图为团队成员在古灵村合影留念
  
  文/王蓉 图/闫小岩 指导老师/陈凯、贾绍俊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