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学院:青春赋能生态实践 双园调研共绘绿卷
巢湖学院:青春赋能生态实践 双园调研共绘绿卷
7月2日至7月3日,巢湖学院赴薛家洼“生态文旅”调研宣讲团怀揣着对生态保护的热忱,走进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与滨江公园,开展“三下乡”生态调研实践活动。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科普宣传等多元形式,志愿者们在长江岸线的绿意画卷中探寻生态治理密码,用青春力量为滨江生态保护注入活力。7月2日,团队成员首先来到薛家洼生态园。清晨的薛家洼清新自然,江风裹挟着芦苇的清香掠过湿地,成群水鸟在浅滩觅食的身影为这片土地添了几分灵动,这与资料中 “曾因码头密布、污水直排而满目疮痍” 的旧貌形成鲜明对比。团队成员沿着生态步道分组行动:每一组成员都手握问卷,积极的对游客和园区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以及采访。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进行采访 方子良供图
在与生态园管理人员的座谈中,志愿者们重点了解了薛家洼 “退圩还江” 的治理历程。“过去这里遍布非法码头和养殖场,长江岸线被‘啃食’得支离破碎。” 管理人员指着老照片中斑驳的江滩与堆积的废渣,对比眼前的碧水绿岸,“现在通过生态护岸改造、湿地重建,连多年未见的江豚都偶尔会游到这片水域了。” 志愿者们认真记录着生态修复的关键节点,不时就植被选种、水位调控等技术细节提问,在新旧对比中直观感受生态治理的攻坚成果。
次日清晨,团队转场至滨江公园。到达滨江公园后,团队成员迅速完成好了分工,开始了调查活动,马鞍山滨江公园宛如长江之畔的一颗璀璨明珠,江水悠悠,裹挟着岁月的故事奔涌向前,与葱郁繁茂的植被相互映衬。沿着蜿蜒的步道前行,江风拂面,带来阵阵清新气息。江豚观测台边,时常能捕捉到江豚跃出水面的灵动身影;生态湿地内,芦苇随风摇曳,蜻蜓穿梭其中,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古朴的江豚文化长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诉说着长江生态的故事;亲水平台之上,人们或凭栏远眺,或悠然垂钓,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这里,长江的雄浑壮美与生态的静谧美好完美交融,成为市民游客亲近自然、感受生态魅力的绝佳之地。
在马鞍山滨江公园的江畔,一块巍峨的石碑傲然矗立,成为这片生态胜景中极具分量的精神坐标。石碑以天然巨石为材,未经过多雕琢的表面,保留着粗犷的纹理,仿佛在无声诉说岁月的厚重。“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 ,两行朱红大字笔力雄健,在日光下熠熠生辉,传递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刻内涵与美好愿景。它静静伫立在江风里,见证着薛家洼及滨江公园的生态蜕变。曾经,这里或许是杂乱的江岸、排污的旧址,而如今,清波荡漾的江水、葱郁繁茂的植被、穿梭栖息的飞鸟,围绕石碑构成一幅生态新画卷。石碑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提醒着人们长江生态保护的使命,也彰显着生态修复后,长江给予城市与民众的馈赠。

图为滨江公园江边立的石碑 方子良供图
夕阳西下时,志愿者们站在滨江公园的观江平台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与对岸薛家洼的葱茏轮廓,手中的调研记录本已写满数据与感悟。这场跨越双园的生态实践,不仅让青春力量融入了长江岸线的保护事业,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扎根于青年心中。
通讯员 方子良 殷慧敏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