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环保入家:塔里木大学绿净先锋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走进阿拉尔洁丽雅社区探寻绿色生活密码

入户走访听心声,环保细节藏“寻常”
“阿姨,您家的洗菜水会用来浇花吗?”“叔叔,平时处理快递盒是直接扔还是攒着卖废品呀?”带着提前设计的《社区家庭环保行为调查问卷》,实践团成员分成3个小组,走进了洁丽雅毛巾厂工人集中居住的社区。
在走访的家庭中,“节俭”成为高频词——多数的家庭会将洗菜、洗衣后的废水用于拖地、浇花;几乎所有家庭都会将纸箱、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单独存放,定期卖给废品回收站。但走访中也发现不少“环保盲区”:有少数家庭表示“不清楚哪些垃圾属于厨余垃圾”,仍存在“菜叶、塑料袋混装扔”的情况;“以前总觉得环保是‘大事情’,没想到家里的小习惯就是环保的一部分。”维吾尔族奶奶用蹩脚的普通话在和实践团成员交流后坦言,自己从未留意过“垃圾分类是否精准”,这次聊天让她有了新认识。

问卷调研梳脉络,环保认知有“温差”
为系统梳理社区家庭的环保认知与行为习惯,实践团在厂区广场、工人家里等地发放问卷。实践团成员还特别采访了厂区工人们,了解到现在工人们普遍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提高。
孩童互动传理念,环保种子“小中见大”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用完的电池要扔到哪里吗?”在厂区活动的小广场上,实践团成员同20多个厂区小孩玩起了“环保小课堂”,孩子们大多是洁丽雅工人的子女,暑期常在社区里结伴玩耍。实践团成员用故事告诉他们“有害垃圾要单独放”。聊天中,实践团成员发现,孩子们对“环保”的认知多来自学校,但家庭中的环保习惯影响更深。“我奶奶总把淘米水浇花,我也跟着学!”5岁的琪琪说。实践团成员顺势给一旁的家长们提建议:“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分类垃圾、用旧物做手工,孩子跟着学,家长也能慢慢养成习惯。”

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不仅摸清了洁丽雅厂区家庭的环保“家底”,更用贴近生活的方式播撒环保理念。“比起说‘要环保’,不如告诉大家‘怎么环保才不难’。”实践团成员说,据悉,团队后续将结合调研数据,制作小手册,送到厂区居民手中,让绿色生活从“知道”走向“做到”。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