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华北电力大学“追风逐光·乡能寻迹”实践团开展“溯源电力百年路,点亮乡村未来”社会实践活动

为溯源中国电力工业基因,探访绿色能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当代实践,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追风逐光·乡能寻迹”实践团踏寻电力发展足迹,于2025年7月20日前往天津博物馆与电力科技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并于7月22日赴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十里东村开展实地调研,团队深入农户屋顶光伏现场,通过设备检测、村民访谈与政策科普,全景解析“农光互补”模式对乡村经济、生态的双重增益。

在天津博物馆“中华百年看天津”展区,泛黄照片里的大沽船坞与实物展柜中的纺织厂电动机形成时空对话。团队成员凝视着1940年隆茂洋行引进的英国产电动机,斑驳铭牌上“10HP”(马力)字样仍清晰可辨。

“这些‘铁疙瘩’曾是民族工业的命脉,”成员们感叹道,“但当年仅有租界工厂用得起电,而今天我们实现了让每家每户用电自给自足!”最震撼的启示来自电力科技博物馆的“未来已来”展厅。AR沙盘上,光伏座椅与无线充电公路构建出智慧能源图景,与展馆外墙爬满的太阳能板形成呼应。

从洋行电动机到农舍光伏板,电力终于从奢侈品变成了普惠品,而目前农村分布式光伏、风电推广中仍然存在“群众认知模糊”问题。为此,实践团于7月22日奔赴济宁市任城区十里东村开展现场调研。

当地村民热情的邀请团队成员参观光伏板工作实况,成员们细致观察农户屋顶光伏板如何“生金”、乡镇风电场如何与农田和谐共存,记录这些绿色设施给农户生产生活带来的实际影响,如电费节省、额外收益、生态环境改善等。团队更通过面对面的科普、耐心的讲解,为农户破解着绿色能源推动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认知难题。

此次实践,“追风逐光·乡能寻迹”团队系统梳理了分布式光伏在乡村推广中的技术适配、政策支持与民生改善三大核心问题,并通过组织学生“返家乡、探风光”,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耳朵倾听民声,有效破解了政策宣传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未来实践团仍将继续为乡村绿色能源发展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