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绘本实践,搭建知识桥梁——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深度纪实
8月14日,苏州图书馆北馆少儿区内暖意融融,一场由苏州高校外国语学院学生团队发起的"英语绘本创意实践活动"在此落幕。这场以"播撒知识种子,点燃英语兴趣"为主题的实践,不仅为少儿读者带来了沉浸式的英语学习体验,更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扎根社会、服务教育的青春担当。
童趣空间里的精心筹备
走进苏州图书馆北馆少儿区,浅蓝色的主调营造出宁静又活泼的氛围:书架上整齐排列着色彩斑斓的英语绘本与立体书,阳光透过落地窗,在铺着软垫的阅读角投下斑驳光影。为了让活动更贴合少儿心理,团队提前与图书馆工作人员反复确认场地布置细节,从绘本的筛选到互动环节的设计,都经过了多轮打磨。跨专业的协作,让活动方案既保留了英语学习的专业性,又充满了符合少儿认知特点的创意,为后续实践打下了扎实基础。
团队协作里的成长密码
这场实践并非单打独斗。团队成员来自英语、教育、设计等多个专业,不同的知识背景碰撞出独特的火花。活动中,有人专注于引导孩子阅读,有人负责协助手工创作,有人则细心观察每个孩子的状态,及时给予鼓励。当有小朋友因紧张不敢发言时,学心理学的队员悄悄蹲下身,用"我们一起说"的轻声引导化解尴尬;当手工材料不足时,擅长临场应变的同学立刻想出用废纸盒替代的办法。
从前期筹备到现场执行,没有谁是旁观者。比如在设计"迷你绘本"环节时,英语专业的同学担心词汇难度过高,教育专业的成员便提出"图画优先,语言为辅"的思路,最终形成了"用画面讲故事,用简单英语点睛"的方案,既降低了参与门槛,又保留了英语学习的核心。这种互补的协作,让活动流程顺畅,也让每个成员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反思中沉淀的教育初心
活动结束后,团队围坐复盘时,也坦然直面了不足:部分环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最后的分享环节略显仓促;个别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互动设计还需更灵活。为此,他们特意请教了图书馆的少儿阅读指导老师,记录下"用游戏化方式串联环节""提前准备备用互动方案"等建议。
"这些不足不是遗憾,而是成长的坐标。"这次实践让队员深刻体会到,教育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孩子们的热情反馈,让团队更懂如何用真诚连接心灵;而直面问题的过程,则教会他们用务实态度对待每一份责任。
播撒种子,收获未来
对孩子们而言,这场活动或许只是一次有趣的课外体验,但在翻阅绘本时认识的新单词、创作时迸发的想象力、分享时收获的掌声,已在他们心中悄悄种下一颗热爱探索的种子。对参与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次从"课本"到"社会"的跨越:他们不仅用专业知识服务他人,更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读懂了"教育的本质是点燃"——正如朱静怡所言,"比起教会几个单词,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觉得 ' 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
结语:
如今,苏州图书馆北馆的这场实践已画上句号,但它留下的影响仍在延续:孩子们会指着绘本里的角色说 "这是我设计鞋子的主人公",团队成员则计划将活动方案优化后,带到更多社区与乡村。正如团队在总结中写的:"青春的价值,在于用微小的行动播撒希望。当我们俯下身倾听孩子的声音,便会发现,每一颗童心都值得被认真浇灌,每一份热爱都能生长出无限可能。"
作者署名:通讯员 刘畅
童趣空间里的精心筹备
走进苏州图书馆北馆少儿区,浅蓝色的主调营造出宁静又活泼的氛围:书架上整齐排列着色彩斑斓的英语绘本与立体书,阳光透过落地窗,在铺着软垫的阅读角投下斑驳光影。为了让活动更贴合少儿心理,团队提前与图书馆工作人员反复确认场地布置细节,从绘本的筛选到互动环节的设计,都经过了多轮打磨。跨专业的协作,让活动方案既保留了英语学习的专业性,又充满了符合少儿认知特点的创意,为后续实践打下了扎实基础。

团队协作里的成长密码
这场实践并非单打独斗。团队成员来自英语、教育、设计等多个专业,不同的知识背景碰撞出独特的火花。活动中,有人专注于引导孩子阅读,有人负责协助手工创作,有人则细心观察每个孩子的状态,及时给予鼓励。当有小朋友因紧张不敢发言时,学心理学的队员悄悄蹲下身,用"我们一起说"的轻声引导化解尴尬;当手工材料不足时,擅长临场应变的同学立刻想出用废纸盒替代的办法。
从前期筹备到现场执行,没有谁是旁观者。比如在设计"迷你绘本"环节时,英语专业的同学担心词汇难度过高,教育专业的成员便提出"图画优先,语言为辅"的思路,最终形成了"用画面讲故事,用简单英语点睛"的方案,既降低了参与门槛,又保留了英语学习的核心。这种互补的协作,让活动流程顺畅,也让每个成员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反思中沉淀的教育初心
活动结束后,团队围坐复盘时,也坦然直面了不足:部分环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最后的分享环节略显仓促;个别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互动设计还需更灵活。为此,他们特意请教了图书馆的少儿阅读指导老师,记录下"用游戏化方式串联环节""提前准备备用互动方案"等建议。
"这些不足不是遗憾,而是成长的坐标。"这次实践让队员深刻体会到,教育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孩子们的热情反馈,让团队更懂如何用真诚连接心灵;而直面问题的过程,则教会他们用务实态度对待每一份责任。
播撒种子,收获未来
对孩子们而言,这场活动或许只是一次有趣的课外体验,但在翻阅绘本时认识的新单词、创作时迸发的想象力、分享时收获的掌声,已在他们心中悄悄种下一颗热爱探索的种子。对参与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次从"课本"到"社会"的跨越:他们不仅用专业知识服务他人,更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读懂了"教育的本质是点燃"——正如朱静怡所言,"比起教会几个单词,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觉得 ' 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

结语:
如今,苏州图书馆北馆的这场实践已画上句号,但它留下的影响仍在延续:孩子们会指着绘本里的角色说 "这是我设计鞋子的主人公",团队成员则计划将活动方案优化后,带到更多社区与乡村。正如团队在总结中写的:"青春的价值,在于用微小的行动播撒希望。当我们俯下身倾听孩子的声音,便会发现,每一颗童心都值得被认真浇灌,每一份热爱都能生长出无限可能。"
作者署名:通讯员 刘畅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