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绿净先锋”走进阿拉尔洁丽雅社区,把盎然绿意送进千家万户
为摸清居民垃圾分类、节水节能的“家底”,更是要把环保知识拆成简单易做的日常动作,让绿色从“口号”变成“习惯”;通过亲子互动、小册子、现场示范,把青年所学变成居民可见、可学、可传的生活技能,从而在社区里种下“人人动手、户户参与”的绿色种子,让低碳理念真正落地生根,近日,绿净先锋志愿者团队走进洁丽雅社区。

此行既终,青春把调研酿为一册微光。愿它像今晚的晚风,轻轻吹过每一扇窗,让绿色不再是宣言,而成为千家万户触手可温的日常。
曦光叩门,循声绿
清晨六点,阿拉尔的空气还带着夜雨残留的凉。志愿者们背着问卷、拎着环保布袋,像一群刚学会飞的麻雀,扑棱棱落在洁丽雅社区的巷口。铁门吱呀一声,开门的阿姨手里拎着水壶,正要往花坛里浇花。“阿姨,这水要是洗菜剩下的,花会不会长得更好?”她愣了愣,笑出眼角的细纹:“丫头,你咋知道?我这点小把戏,连儿子都懒得问。”就这样,第一扇门开了,第一杯水被递到他们手里。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他们像串门的亲戚,从一号楼走到十号楼。302 的王叔把洗衣机排水管直接插进大塑料桶,桶满后提到阳台冲马桶,一个月省下两吨水;507 的刘奶奶把快递盒折成豆腐块,用麻绳捆好,攒够二十斤就骑小三轮去废品站,换回一把葱、两颗糖;也有遗憾:201 的小哥把外卖盒直接扔进灰桶,菜汤顺着塑料袋滴了一路,“太忙,真没顾上。”志愿者们把每一句“太忙”“没想到”“下次试试”都记在小本子上,像在收集散落的种子,回头种成一排小树。
午荫铺卷,测绿温
十点,太阳开始发威,他们把两张折叠桌搬到厂区梧桐树下。树影斑驳,蝉声拉长了时间。问卷一张一张传下去,笔迹或深或浅:95% 的人知道“垃圾分类”,却只有 47% 能准确说出“电池该去哪儿”;83% 的家庭会把纸箱压扁叠好,但仍有 39% 把厨余和塑料袋一起系紧;一位维吾尔族大哥在“废旧灯管”那一栏画了三个问号,抬头问他们:“灯管不是玻璃吗?为啥还要单独收?”他们没急着解释,而是把问题抄在便利贴上,积累在一块,像一面“不懂就问”的墙。中午,几个工人哼着歌路过,顺手把喝完的矿泉水瓶投进我们带来的蓝色回收筐。筐子渐渐满了,团队成员的心也一点点亮起来。
暮霞燃灯,植绿种
晚云赭金,映得孩童眸色如琥珀。“废电池要去红色岛屿旅行哦!”故事出口,小手成林。琪琪以淘米水的秘密写进笑声:“我跟奶奶学的!”青年将箴言揉进晚风:“与童执手,分拣流光,旧衫化袋,环保便生了根。”
此行既终,青春把调研酿为一册微光。愿它像今晚的晚风,轻轻吹过每一扇窗,让绿色不再是宣言,而成为千家万户触手可温的日常。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