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科技润乡土,化工兴家园,化工助力乡村振兴

一、实践背景与总体观察:化工科技点亮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我们实践团队深入XX省XX县,聚焦“化工兴农村”主题,开展为期两周的社会调研与技术服务。通过走访田间地头、对话企业农户、考察生产基地,我们深刻认识到,现代化学工业已深度融入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成为驱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激活乡村经济的重要引擎。化肥、农药的精准化与绿色化革新,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与农产品品质;农用薄膜、节水灌溉材料等化工产品的广泛应用,有效抵御了自然灾害,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的研发推广,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路径;而基于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如生产沼气、有机肥、生物质燃料),更是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同时,开辟了“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新模式。化工科技以其强大的渗透力与创新力,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生产方式与生态面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典型案例剖析:绿色化工技术驱动乡村产业融合与升级

在XX县“绿源生物科技园”,我们见证了化工科技如何深度赋能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价值提升。该园区依托当地丰富的玉米种植资源,引入先进的生物化工技术,以玉米芯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的糠醛、木糖醇等产品。企业采用绿色催化工艺和高效分离技术,不仅大幅降低了能耗与排放,更将原本被焚烧或废弃的玉米芯转化为年产值过亿元的生物基化学品,直接带动周边数千农户增收。园区技术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了稳定的原料供应链,农民每亩玉米额外增收近300元。” 在另一个示范点——XX生态农业公司,我们看到了水溶性肥料、缓释控释肥料等新型化肥产品在设施农业中的高效应用。通过精准灌溉施肥系统,水肥利用率提升30%以上,瓜果蔬菜产量与品质显著提高,产品直供高端市场,品牌溢价明显。一位参与大棚种植的村民感慨:“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科技。这水溶肥一点不浪费,果子长得匀称又甜,价钱也卖得好!” 这些案例生动说明,化工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解决了农业废弃物的出路问题,更打通了从农田到工厂、从初级农产品到高值化商品的转化通道,有效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注入了强劲的产业动能。

三、挑战反思与发展建议:协同创新构建可持续的化工兴农新生态

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观察到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障碍依然存在,部分中小农户对新型农用化工产品认知不足,对成本和技术操作存在顾虑;产业衔接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化工项目与当地农业资源的匹配度不高,原料供应稳定性或产品销售渠道存在风险;环保压力不容忽视,个别小型化工企业环保投入不足,存在潜在污染隐患,与乡村生态宜居目标存在张力;人才短板突出,既懂化工技术又熟悉农业生产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制约了技术的本地化应用与持续创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强化政策精准引导与扶持,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绿色农用化工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推广,对采用新技术的农户给予补贴;深化“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搭建区域性农业与化工产业对接平台,促进技术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匹配,鼓励化工企业向下延伸服务,建立覆盖生产全周期的技术指导体系;坚守生态红线,发展绿色化工,严格环保准入与监管,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循环经济技术,实现化工兴农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实施乡村化工技术人才培育计划,联合高校、职业院校定向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同时吸引更多科技特派员、青年人才下乡,为“化工兴农村”注入持久智力活水。

此次实践让我们深刻领悟,“化工兴农村”绝非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以科技创新为内核,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化工在乡村振兴中的多维价值,以更务实的举措破解发展瓶颈,以更坚定的决心守护绿水青山。唯有坚持绿色化、高端化、融合化方向,促进科技、产业、人才、政策的深度融合,方能让化工科技的星火在广袤乡村形成燎原之势,共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振兴新图景。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