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一、调研背景与实施过程

本次社会实践聚焦于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现状,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选择了XX省XX县下辖的多个行政村作为调研点,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研。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我们走访了当地三所乡村小学、两所教学点,并与校长、教师、学生及部分家长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我们查阅了当地教育部门近年来的工作报告与统计数据,力求获取全面、客观的一手资料。调研内容主要涵盖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课程开设、学生家庭支持、留守儿童教育状况以及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等核心维度。通过系统梳理与分析,我们试图勾勒出乡村教育发展的真实图景,探寻其深层次问题与潜在发展路径。

二、乡村教育现状分析与核心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在政策持续支持下,乡村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大部分学校拥有标准化校舍,配备了基本的图书室、科学实验室,部分学校接入了互联网,远程教育设备初步覆盖。然而,与硬件提升相比,​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仍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优秀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现象突出,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普遍短缺。一所村级小学的校长坦言:“我们最缺英语老师,全校六个年级的英语课,目前只能由一位非专业的老教师勉强支撑。”教师年龄结构老化,部分学校代课教师比例偏高,专业发展机会少,工作负担重,职业倦怠感较强。

学生层面,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尤为凸显。父母长期外出务工,隔代抚养普遍存在,家庭教育严重缺位。许多孩子不仅学业辅导无人问津,心理健康也缺乏有效关注。一位五年级班主任反映:“班里超过一半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只管吃饱穿暖,学习习惯、心理状态基本处于‘放养’状态,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此外,虽然“营养改善计划”保障了学生基本营养,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如书籍、学习设备)依然匮乏。课程实施方面,虽然国家课程基本开齐,但受限于师资与资源,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的实践性与探究性往往难以深入,校本课程和特色活动开发更是薄弱。

三、思考启示与行动建议

此次深入乡村的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公平的复杂性与长期性。硬件投入只是起点,​师资队伍的稳定与质量提升才是核心。建议进一步强化乡村教师待遇保障,完善职称评定与荣誉体系,探索“县管校聘”改革下的教师柔性流动机制,并借助“银龄讲学计划”等补充优质师资。同时,亟需构建强有力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学校需设立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相关课程;社区应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提供课后托管与亲情联络服务;政府需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专业介入,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网络。

教育信息化是弥合城乡差距的重要杠杆。当前应着力提升乡村学校网络质量,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探索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优质资源,开展“双师课堂”等创新模式,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深感责任在肩。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乡村教育,积极参与支教、线上辅导等志愿活动,利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建设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助力教育公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教育动能。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