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稻浪飘香处,新路徐徐开:南京财经大学学子镇江乡村实践行

  2025年7月10日至16日,南京财经大学“乐观面队”实践团队奔赴江苏省镇江市多个行政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在苏南地区的具体实践样态,聚焦产业转型、生态治理与文化传承等核心议题,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度访谈,观察并记录乡村发展的现实图景与挑战。
  
  七月的镇江乡村,稻田如碧波万顷,白墙黛瓦的村舍点缀其间。南京财经大学乐观面队的队员们穿行于田埂巷陌,他们的到来,并非走马观花的参观,而是一次带着问题意识的深度探访。
  
  在丹徒区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队员们将目光投向了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升级。永茂圩以种植优质水稻闻名,但“高产”并不直接等同于“高效益”。实践队跟随种粮大户查看了稻田的长势。村民介绍,村里正在尝试推广“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并在电商平台开拓销售渠道。然而,物流成本高、品牌知名度有限、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仍是制约因素。队员们详细记录了这些情况,并注意到村里一些返乡青年正尝试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讲述稻米故事,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调研的第二站来到了紧邻长江的江心洲生态农业园。这里的发展路径与永茂圩有所不同。实践队观察到,当地充分利用滨江资源,大力发展高效园艺和生态观光旅游。大片的标准大棚内种植着高附加值的果蔬,每逢周末,前来体验采摘的城市居民络绎不绝。园区负责人向实践队介绍,这种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并带动了部分村民就业。但队员们也发现,旅游业受季节性和节假日影响明显,如何保持稳定的客流量和消费水平,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常年融合,仍是管理者正在探索的课题。
  
  除了产业,乡村的人居环境与文化根脉同样是实践队关注的重点。在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队员们被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吸引。村内保存有季子庙等古迹,“季子挂剑”的诚信故事流传千年。实践队看到,当地正试图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修缮古建筑,改善村容村貌。然而,如何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取得平衡,避免过度商业化而失去乡村本色,如何让古老的文化真正“活”起来,转化为村民可知可感的精神财富与发展动能,是摆在面前的深层考题。一位在村口纳凉的老者告诉队员,村子变干净变漂亮了,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回来,让村子更有人气。
  
  调研期间,“乐观面队”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村委会和农业企业。队员们采用实地观察、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案例:有尝试新农技的困惑,有经营农家乐的欣喜,有对环境变好的认可,也有对未来发展的期盼。这些鲜活的细节,共同拼贴出镇江乡村在振兴道路上的生动截面。
  
  一周的调研行程紧凑而充实。南京财经大学“乐观面队”的此次实践,如同一次深入的乡村体检,他们试图用客观的笔触和细致的观察,记录下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实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稻浪依旧飘香,但乡村发展的路径已不再单一,一条融合产业、生态、文化的全面振兴新路,正在探索中徐徐向前延伸。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