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洼畔探生态之美:一场与自然的对话
7月4日,为深入探究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实践成果,剖析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更新中的具体路径,巢湖学院赴薛家洼生态文旅调研团踏上征程。从薛家洼出发,团队一行来到了雨山区滨江公园,开启了一段震撼心灵的调研之旅。
初到滨江公园,眼前的景象与我们此前查阅资料时了解到的往昔形成了强烈反差。曾经,这里是脏乱差的码头、杂乱的养殖场和破旧的渔村,污水直排、生态破坏严重,长江岸线伤痕累累。而调研队下车后看到的是,阳光毫无保留的倾洒,为大地镀上一层耀眼的金辉,让整个生态园都沉浸在热烈而明亮的氛围里。步道两旁,树木枝繁叶茂,油亮的叶片在日光下闪烁,投下一片片浓荫。
江面上波光粼粼,清澈的江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像无数细碎的金子跳跃闪烁。远处,江轮缓缓驶过,梨出一道道白色的浪花,打破了江面的平静,也为这副静态画面增添了几分动态美。
沿着滨江公园的步道前行,调研队与当地居民,保洁阿姨深入交流。带着孩子游玩的陆先生感慨到:“我是这附近的居民,以前这里又脏又乱,气味难闻,大家都不愿靠近。现在好了,环境美了,我们每天都能来这散步,现在这个时间人还比较少,等到了傍晚,还有人在这里野炊搭帐篷呢。”
沿着滨江公园的步道前行,调研队与当地居民,保洁阿姨深入交流。带着孩子游玩的陆先生感慨到:“我是这附近的居民,以前这里又脏又乱,气味难闻,大家都不愿靠近。现在好了,环境美了,我们每天都能来这散步,现在这个时间人还比较少,等到了傍晚,还有人在这里野炊搭帐篷呢。”
调研队员走到工作结束正在乘凉休息的保洁阿姨身边,轻声问道:“阿姨,您在这工作多久了呀?”
阿姨回答:“我已经在这工作五年了,我家就住在这附近。”
调研队员继续问道:“阿姨,您在这工作这么久了,肯定最清楚薛家洼这些年的变化了,您觉得这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啊?”
阿姨停了下来,抬眼望了望远处的江景,眼里满是笑意:“就说我刚来这吧。那江边光秃秃的,尽是些废弃的铁架子和烂泥塘,风一吹全是灰,夏天蚊子能把人抬走。现在你瞅瞅,树多密啊,江水清亮得能看到底下的石头。”调研队员听着保洁阿姨的话,心里满是触动。曾经荒芜破败之地,如今成了市民的乐土。望着江面上嬉戏的飞鸟,队员们深知,滨江公园的蝶变是生态保护的生动答卷。
夕阳把公园的江面染成了暖金色,调研队员收起最后一份问卷时,江风正带着水草的气息掠过江堤。
夕阳把公园的江面染成了暖金色,调研队员收起最后一份问卷时,江风正带着水草的气息掠过江堤。
上午发放问卷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有人蹲在亲水平台的石阶上,借着树荫一笔一画的填;遛弯的大爷接过问卷,先拉着调研队员聊了半个小时“这江堤十年的变化”,说“你们说的这些,我可有话说”。遇到不会写字的老人,调研队员就蹲在长椅旁念一道记一道,听他们讲以前砂场机器轰鸣的日子,对比现在晨练时能听见的鸟鸣,笔尖都变得轻快起来。
离开时的车窗外,暮色中的滨江公园渐渐模糊,但那些鲜活的细节,大概会在每个人的调研笔记本里,留下鲜活的注脚。
薛家洼生态公园的蝶变,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这让调研团队明白,经济保护与生态发展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利益,终将自食恶果;唯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调研队员带着这份珍贵收获,决心将所见所悟融入后续工作,积极传播绿色发展理念,让美丽中国的画卷愈发灿烂。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