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海峡小纵队暑期社会实践:厝纹寻踪——闽台祠堂纹样的两岸对话录

2025年7月,东南大学海峡小纵队响应“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政策号召,以“青春赓续中华文脉,青年解读‘何以中国’”为指引,围绕“厝纹寻踪——闽台祠堂纹样的两岸对话录”主题,在福建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及金门县五地开展为期12天的暑期社会实践。

团队通过专访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州大学的两位研究闽台建筑的两位教授,完成超8小时人物专访、整理5万字采访稿;并实地走访五地14座宗祠、聚落,挖掘闽台建筑厝纹中的文化密码,解读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深厚底蕴。
 
               
图1——海峡小纵队调研金门山后民俗文化村
调研中,团队在不同区域发现闽台建筑厝纹的共性基因与独特智慧。

漳州赵家堡作为“闽南小汴京”,其箭矢形石窗外宽内窄,既防外人窥探又便于弩箭精准射击,三合土窗框坚不可摧;北门瓮城设武庙构主防线,南门低矮狭小则暗含赵氏皇族对“南下”的禁忌,展现防御功能与历史记忆的融合。          
 
                                                                                
图2——赵家堡外宽内窄的箭矢形石窗
 
厦门集美大社祠堂的燕尾脊弧度舒展,既加快夏季雨水排泄,又因“官式”属性彰显宗族荣耀,脊上剪瓷雕以碎瓷拼贴“牡丹富贵”等纹样,耐高温紫外线的特性让纹饰数十年鲜亮如初,这种工艺与金门宗祠的剪瓷雕题材、技法高度一致。
 
                                                    
图3——大社祠堂燕尾脊、剪瓷雕
 
泉州晋江五店市则呈现“主厝燕尾、护厝马鞍”的布局,宗祠燕尾脊饰“双龙戏珠”,民居马背脊刻简单植物纹,“脊饰分等”映射传统宗族等级秩序;“出砖入石”工艺因抗台风需求诞生,后随移民传至周边,“胭脂红砖”成为文化底色,与金门古厝特征一脉相承。
 
                        
图4——泉州“出砖入石”                                                                                                      图5——金门“出砖入石”
 
莆田文峰宫的“花窗脊”采用灰塑工艺,“双龙戏珠”、“守护神仙”图案栩栩如生,其风格与金门珠山聚落建筑灰塑技法如出一辙,印证文化传承脉络。
                                             
图5——莆田文峰宫灰塑(双龙戏珠)
 
为夯实调研结论,团队深度采访建筑领域专家与基层文化守护者。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林志森教授提出“三分匠人,七分主人”的理念,指出大陆闽南文化是“源”、台湾是“流”。
 
                    
图6——海峡小纵队与林志森教授合影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郭希彦教授解读剪瓷雕工艺,证实漳州诏安匠师曾跨海参与金门宗祠修缮,为两岸工艺同源提供实证。
 
                    
图7——海峡小纵队与郭希彦教授合影
 
此外,在与赵家堡工作人员、泉州蔡氏宗祠守祠人、金门山后民俗文化村祖居者等人交谈的过程中,闽台文化“根脉相连”的图景从不同的视角慢慢在小纵队成员的脑海中清晰起来,这样的调研既有学术支撑,又具人文温度。
 
为使得实践成果尽可能广泛传播,海峡小纵队通过多元渠道将实践所得进行转化。首先,在社交媒体平台,团队以“厝纹寻踪日志”在公众号连载9篇推送,累计点赞超2千;在小红书发表3篇笔记,吸引3.6万次浏览,引发两岸网友互动。此外,队员林奕含根据实践调研拍摄的图片,开发了2款金属徽章,6款挂件,16款明信片“纹样会说话”系列文创,聚焦燕尾脊、剪瓷雕等核心构件,助力两岸青年增强文化认同感。

此次实践让闽台祠堂纹样的“两岸对话”从抽象变为具体,燕尾脊的弧度、剪瓷雕的碎片、布局中的宗族逻辑,都是两岸同根的“活证据”。

接下来,海峡小纵队将持续深化调研,进一步梳理两岸厝纹差异与共性,让“两岸同门,圆梦一闽”的愿景在青年传承中逐步实现,以青春力量赓续中华文脉,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注入鲜活动能。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