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探寻凹山地质公园:工业遗迹与生态新生的交响

    7月5日,巢湖学院赴薛家洼生态文旅调研团迈进了马鞍山另一处承载着转型故事的土地:凹山地质文化公园。
从薛家洼的江风渔火到凹山的矿坑岩壁,两处同为生态修复的实践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前世今生”:前者从化工码头蜕变为江滩湿地,后者由采矿深坑转型为地质公园。调研团期待在凹山的岩层与草木间,读懂工业遗产如何在生态修复中焕发新生,更想探寻这两处转型样本背后,人与自然对话的共通逻辑——毕竟,无论是长江之畔的薛家洼,还是群山之中的凹山,都藏着同一个答案:破坏后的重生,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人与自然在磨合中找到的新平衡。
刚一抵达,公园入口处那极具辨识度的标牌便映入眼帘。“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几个大字沉稳而有力,棕红色的底色与周围的自然景致和谐相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与崭新未来。标牌后方,高耸的塔吊如巨人般矗立,塔吊上的红色标语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清晰可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家园”,这不仅是曾经矿山作业的时代强音,更是如今生态转型的有力宣言。
沿着铺设整齐的步道前行,一台庞大的黄色采矿机械横亘于眼前。它静静安卧在翠绿的草地上,像是一位沉默的长者,追忆着往昔的峥嵘岁月。这台机械身躯庞大,粗壮的臂杆和巨大的铲斗彰显着曾经的无穷力量。斑驳的铁锈爬满机身,记录着它在矿山开采岁月里的风雨兼程;履带的痕迹虽已被青草覆盖,但仍能让人想象到它当年在矿山中穿梭作业的繁忙景象。同学们纷纷围拢过来,有的拿出相机,从不同角度记录下这工业时代的“钢铁巨兽”;有的则凑近仔细观察机械的构造,试图探寻其曾经高效运转的奥秘。
在园内,他们被一块凹山铁矿历史介绍牌所吸引。介绍牌上详细记载着凹山铁矿的过往。自1912年被发现起,便有诸多地质工作者前来调查。其开采历程曲折,从早期私人资本家开采,到日军占领期间的掠夺,再到解放后收归国有并多次扩建。在发展进程中,凹山铁矿创造了产量与开采方式转变的双重奇迹,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卓越。队员们伫立牌前,神情专注。那一行行文字,仿佛将他们带回了那段火热的岁月。他们感慨于矿山往昔的辉煌,也惊叹于如今绿色开采利用的理念。
在探索过程中,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凹山地质文化公园独特的魅力。这里不仅是工业遗迹的展示地,更是生态修复的典范。它见证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见证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与努力。从热火朝天的采矿时代到如今的生态文化公园,这片土地经历了沧桑巨变,却也在转型中找到了新的价值。
此次凹山地质文化公园之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大家明白,工业遗迹不应只是被遗忘的过去,通过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它们可以成为传承历史、教育后人、推动生态发展的宝贵资源。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心中对这片土地的敬意与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也愈发深沉。(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