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童心遇数学 志愿暖社区

2025年7月24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志愿者们通过讲述数学小故事、设计闯关游戏、指导手工创作等丰富形式,为社区幼儿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数学启蒙体验。这堂公益课不仅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更让志愿者在付出与奉献中体会到助人的快乐与自我提升,生动演绎了“奉献之中有收获,善意传递有回响”的志愿服务真谛。
 

直面教学难题 创新方法求突破
 
数学作为核心基础学科,其抽象性往往让幼儿难以理解。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孩子认为数字计算、图形认知枯燥难懂,难以建立学习信心。为攻克这一教学难关,志愿者团队经过前期调研分析,决定以"趣味化体验"为核心,构建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数学教学体系。"我们希望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发现数学是一门充满乐趣的学科,而不是枯燥的公式集合。"志愿者团队负责人表示,筹备阶段就确立了"体验式学习、快乐中收获"的教学目标。
 
精心策划备活动 细节打磨求完善
 
活动筹备过程中,志愿者团队投入了大量精力。为适配幼儿认知水平,他们创作了图文并茂的教学材料,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插画和简单的表述;为激发参与热情,特意准备了卡通贴纸、数学小游戏等纪念品,用于奖励积极投入的孩子;针对幼儿注意力特点,反复调整活动节奏,确保每个环节既有教育价值又具娱乐性。经过数周的策划完善,一套包含故事分享、游戏体验、手工制作、角色体验的教学方案最终成型。
 
故事导入引兴趣 角色体验深理解
 
活动当天,东安社区活动中心充满童真笑语。志愿者们以生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买水果》的生活故事引出数字概念,当问到"小熊买了4个苹果和5个香蕉,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时,孩子们立刻兴奋地举手回答,课堂氛围迅速活跃。随后开展的《小熊买水果》角色体验活动将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分别扮演小熊、售货员和收银员,在"购买水果"过程中练习数字计算,在"结账付款"环节中理解数量关系,在情景互动中深化了数字概念的理解。
 
巧手实践探真理 创意制作悟原理
 
手工制作环节让孩子们兴致盎然。志愿者们分发彩纸、剪刀和胶水,指导孩子们制作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我用正方形做了书本,圆形做了纽扣!"一名小朋友兴奋地向志愿者展示成果。在积木搭建区,孩子们用不同形状的积木建造"图形城堡",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图形特征,理解空间结构和几何原理。志愿者们在旁耐心指导,将"形状""大小""组合"等数学知识自然融入制作过程。
 
趣味游戏乐闯关 知识学习趣味多
 
趣味游戏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数字迷宫游戏中,孩子们专注地寻找数字路径;图形连线挑战里,他们通过匹配形状完成任务;火柴棒拼图活动中,简单的图形变化让孩子们惊叹不已。每当孩子完成游戏任务,志愿者们都会及时给予掌声和小礼品鼓励,这些积极反馈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许多原本羞涩的孩子也逐渐主动参与到互动中来。
 
志愿总结共成长 方案优化再提升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团队召开了总结会,成员们分享了参与收获。"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和灿烂的笑容,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一位志愿者感慨道。大家深刻认识到,幼儿数学教学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满腔的爱心、足够的耐心和创新的教学思维。团队表示,将根据本次活动经验优化教学内容,增加生活化数学场景,科学分配各环节时间,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爱心播撒知识光 志愿同行暖人心
 
此次东安社区幼儿趣味数学志愿服务活动,用爱心搭建起知识传递的桥梁,用创新方式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潜能。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传承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让数学知识在欢乐氛围中浸润孩子们的心灵。未来,随着活动方案的持续优化,这项温暖的公益教学活动将惠及更多社区儿童,让数学学习的种子在社区土壤中茁壮成长,让志愿服务的光芒照亮更多童年时光。
 
作者署名:通讯员 吕蕊月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