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陇萤心灯实践团为兰州心智障碍青年群体的心灵“减负”以践行青年之责

  2025年7月20日——7月29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陈黎琴老师带领“陇萤心灯——甘肃晨光中心萤火支队”社会实践团成员,奔赴甘肃兰州,携手兰州晨光中心、兰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和日间照料中心开展了以关爱和陪伴心智障碍青年(以下简称“心青年”)及其家庭为核心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志愿服务与调研,为这一群体的心灵“减负”,践行青年责任。

  实践团抵达兰州后的首场集中活动聚焦 “认知重构”。晨光身心障碍人士社会服务中心的朱应涛老师以数据与案例开篇,系统讲解了心智障碍群体的基本数据和分类、全国 1200 万“心青年”的生存现状,以及 WHO 关于残障权益的标志性文件。这让志愿者逐渐理解心智障碍青年的认知特点与需求:“原来一个简单的指令,需要拆解成更具体的步骤”“原来他们的沉默,可能是在努力组织语言”“障碍”一词不只是“心青年”自身存在障碍,更是与社会、与环境之间存在障碍。同时,朱老师通过 “十分钟感官封印” 模拟互动,让成员们切身感受“心青年”的处境,为后续服务奠定了理解与共情基础。这场培训打破了志愿者对“心青年”的刻板印象。专业知识与共情体验的结合,为后续服务奠定了 “尊重为先” 的基调。

  在具体实践中,多样化的活动搭建起了“心青年”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在瑞果山庄,众人分组协作烹饪美食,志愿者化身“全能助手”:教心青年们串蔬菜、调酱料,担心油星溅到他们,就默默挡在火炉前;“心青年”则用笨拙却努力的动作回应——递纸巾、扇风。烟火气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大家其乐融融,享受难得的美好。五泉山与白塔山的同游,让心青年在自然与历史的浸润中感受快乐,踢毽子等互动游戏更增进了志愿者与心青年的默契。两座山的攀登,不仅是体能的挑战,更是信任的升温——心青年不再是“需要被照顾的人”,而是与志愿者们并肩同行的伙伴。友邻空间的咖啡屋飘出的醇厚香气,是心青年历经那些被精确到秒的等待、 被修正了千百次的角度后,在时光里酿成的独有的风味。直播镜头让这份手艺突破空间限制,评论区不断刷新:“太棒了!”“想买他们做的咖啡”。志愿者的第一口:微酸的尾韵与恰到好处的甜度,颠覆了对 “残障人士作品不合格”的偏见。这场实践证明:给予合适的平台,心青年也能创造令人惊喜的价值。在日间照料中心,志愿者与更多心青年开启融合之旅。艺术创作组共同绘画、折纸飞机,游戏互动组玩击鼓传花、载歌载舞,午后转至黄河岸边公园,开展篮球、足球运动。活动尾声,众人合影留念,用温情助力心青年融入社会。此外,受兰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接待,志愿者在雁宁路“青年之家”的教室一字一句教唱,《虫儿飞》的旋律轻轻流淌。手势舞教学中,默契悄然生长:志愿者将《大中国》歌词转化为手势:“家”是双手围圈,“黄河”是手臂波浪状摆动。心青年的动作渐渐从僵硬到流畅。此刻,歌声与手势成为沟通的纽带,让心灵在旋律中共舞。

  从感官体验到技能认证,从自然之约到音乐互动,陇萤心灯实践团用数场活动证明:心智障碍群体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被看见的机会。一系列活动让他们走出封闭的世界,感受到社会的接纳与关爱。对于心青年家庭来说,实践团的到来为他们带来了喘息与慰藉。家长们看到孩子在活动中收获快乐、取得进步,心情得到了更多的缓解,也对未来充满了更多期待。正如一位母亲在采访中所说:“社会在进步,国家的福利政策也在变好,我坚信不疑未来会有更多保障。”而对于实践团成员,这场实践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成长之旅,让他们深刻地理解了责任与担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行动诠释着对他人的关爱。

  陇萤心灯实践团的行动犹如一束微光,照亮了“心青年”群体融入社会的前路。实践团队会继续秉持校青协萤火助残服务支队的团队精神,坚持发动在校大学生帮助和陪伴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生活的核心内容。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编织成的这一张名为“包容” 的网,能够托举着心青年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通讯员 刘思源 秦迎春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