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守护童真时光,编织成长摇篮

2025年7月15日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进滁州图书馆少儿区时,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团队的成员们已经开始了当日的对教学物资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准备工作。在少儿阅读区,需将彩笔、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按功能分类归置,同时将散落各处的绘本依据索书号准确归架。这项基础工作实则是培养责任感的实践起点。在教学辅助环节,志愿者需履行双重职责:既要维持课堂纪律,又要提供个性化指导,以专业服务搭建成长平台。
在互动中实现教育相长
 
图为志愿者在和他人互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雨凡供图
在拼音阅读课堂上,志愿者们精心设计了"阶梯式教学法",将课程分为听读、跟读与自读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志愿者们制定了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步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参与课程的孩子们识字能力显著提高,尤其是一些原本识字困难的学龄前儿童,从最初依赖图画表达,到后来能够独立朗读简单的故事,进步令人欣喜。志愿者分享了一个温暖的故事:起初连声母和韵母都分辨不清的小朋友,在志愿者的耐心陪伴和针对性指导下,渐渐掌握了拼读技巧。最终,他能够流畅地朗读《小蝌蚪找妈妈》的简版故事。结业时,小朋友将自己的朗读视频送给志愿者,这份成长的礼物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感动。
特色课程激发创造潜能
每周三的"围棋启蒙小课堂"成为最受期待的互动环节。志愿团队将传统的围棋教学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设计出"游戏化学习"模式。他们自制了卡通棋盘,将"虎口""禁入点"等专业术语转化为形象的故事讲解。随后的粘土手工课更成为创意的狂欢。以"我眼中的夏天"为主题,志愿者们引导孩子们将想象具象化。那个总是捏不好圆形的小女孩雯雯(化名),在志愿者手把手的指导下,最终完成了她的"西瓜"作品。"她捧着作品时眼里的光芒,让我看到了教育最纯粹的意义。"志愿者在记录中写到。随着服务的深入,志愿者与孩子们建立起超越简单辅导关系的深层联结。在第二周的"亲子阅读日"活动中,志愿者们创新引入"角色扮演"环节,由孩子和家长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这种互动模式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更让志愿者们收获了"教育合伙人"的新身份认同。"我们不再是单纯的课外辅助者,而是成为了孩子们成长路上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志愿者深有感触。活动期间,团队收到了家长感谢信,其中多位家长特别提到"孩子回家后主动要求继续完成志愿者布置的阅读任务"。志愿者们也在付出中收获精神成长,临别之际,孩子们自发组织的感恩会让所有志愿者动容。那些歪歪扭扭却充满童真的粘土作品,那些认真书写的感谢卡片,都成为这段旅程最珍贵的注脚。特别是一个曾特别调皮的小女孩,悄悄塞给志愿者一张纸条"谢谢你教我把'坏脾气'变成围棋里的'妙手'"。志愿者通过实践深刻理解到,志愿服务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志愿者们也重拾了久违的童心,锻炼了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用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一件看似微小的事情。
 
图为小朋友在下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雨凡供图
结语:
 
两周的实践,让志愿者见证了无数温暖瞬间:那个终于独立完成阅读任务时骄傲挺起的小胸膛;那盘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成功的粘土作品;那些告别时依依不舍的拥抱。这一切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真正的教育发生在人与人真诚相遇的时刻。滁州图书馆的这场志愿实践,恰如一颗种子,既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求知的嫩芽,也在志愿者们心田种下责任的幼苗。而这,或许就是志愿精神最动人的模样——在彼此生命中留下向上生长的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