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龚志荣:推广普通话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7月28日至8月8日,山东大学文学院“声入人心、语润乡村”队走进临洮县太石镇三益村,开展一场为期11天的“推广普通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团队成员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三益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龚志荣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与龚志荣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龚志荣与三益村之间的故事。2013年,龚志荣响应临洮县委“能人引领”工程的号召,带着多年打拼的积蓄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八年来,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三益村实现山乡巨变,成为了全国远近闻名的样板村。2021年2月25日,龚志荣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现场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后,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更加坚定了龚志荣继续为乡村发展奋斗的决心。
迈入新起点,龚志荣并没有松懈。他深知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协同推进。“把脱贫攻坚的成果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必定是一条任重道远的道路。”龚志荣感慨道。在他看来,提升乡村的教育质量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应当用教育振兴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我一直铭记于心、践行于行。”龚志荣说。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龚志荣便着力夯实乡村教育发展基础,以巩固义务教育有保障成果为底线,做好学生资助帮扶、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等工作。
但是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过程中,龚志荣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如何推广、宣传普通话成为龚志荣带领三益村迈入新起点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他向团队成员提及:“乡村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很多村民缺乏对普通话的正确认识,不愿意说普通话,存在害羞不安的心理障碍。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乡村地区领导层也并没有意识到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意义,进而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对于推广普通话的规划,在宣传普通话的工作中,执行力度明显不够。”事实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推广普通话对于提高村民的教育素质、加强乡村与城市的合作、促进乡村地区现代化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龚志荣坚信推广普通话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所以,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契机下,团队成员与龚书记取得联系,双方才能一拍即合,顺利达成合作意向。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三益村普通话推广面临的具体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团队成员在此次交流前开展了实地调研。在交流会上,团队成员向龚志荣介绍了此次调研的结果:“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三益村在普通话推广方面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师资力量方面,三益村的语言教师数量相对匮乏,合格的普通话教师更为稀少,在学习资源方面,村民缺乏专门的普通话学习资源,村民找不到合适的书籍材料,线上学习渠道也比较有限。此外,普通话的学习环境也相对薄弱,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们习惯用方言进行沟通,缺乏使用普通话的场景和氛围。这些问题限制了村民们学习普通话的机会,让他们在普通话学习上起步艰难。”
团队成员们针对上述情况,与龚志荣一同对如何突破三益村普通话推广困境的具体策略和实施路径展开讨论。经过多次讨论和商议,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决定采用“教学-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推广模式。
在教学方面,关于普通话教学的受众群体,龚志荣认真地说:“孩子们是乡村的未来,我们需要格外地重视孩子们对于普通话的学习。”这一点团队成员也非常认同,在充分探讨后,团队成员确定采用分层教学与重点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普通话水平的村民设计不同的课程,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将授课重心放在三益村孩子们的普通话教学上,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以儿歌、故事、游戏等方式开展教学,培养他们的语感与兴趣,对于高年龄段的孩子则增加普通话的演讲、朗诵等内容,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践方面,团队成员将计划举办的普通话推广活动与日常实践生活相结合,模拟日常生活对话场景,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重点教授常用的普通话词汇与对话;在文化方面,团队成员明白普通话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不能只关注普通话语言技能的传授,也要传播普通话背后的文化故事,用文化浸润激发村民们的内生动力,增强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以语为媒,以行赋能。此次交流与探讨为三益村的普通话推广工作勾勒出清晰的蓝图,相信在共同的努力下,三益村将会朝着语言通、教育兴、乡村美的方向稳步迈进。
在与龚志荣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龚志荣与三益村之间的故事。2013年,龚志荣响应临洮县委“能人引领”工程的号召,带着多年打拼的积蓄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八年来,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三益村实现山乡巨变,成为了全国远近闻名的样板村。2021年2月25日,龚志荣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现场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后,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更加坚定了龚志荣继续为乡村发展奋斗的决心。
迈入新起点,龚志荣并没有松懈。他深知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协同推进。“把脱贫攻坚的成果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必定是一条任重道远的道路。”龚志荣感慨道。在他看来,提升乡村的教育质量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应当用教育振兴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我一直铭记于心、践行于行。”龚志荣说。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龚志荣便着力夯实乡村教育发展基础,以巩固义务教育有保障成果为底线,做好学生资助帮扶、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等工作。
但是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过程中,龚志荣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如何推广、宣传普通话成为龚志荣带领三益村迈入新起点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他向团队成员提及:“乡村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很多村民缺乏对普通话的正确认识,不愿意说普通话,存在害羞不安的心理障碍。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乡村地区领导层也并没有意识到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意义,进而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对于推广普通话的规划,在宣传普通话的工作中,执行力度明显不够。”事实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推广普通话对于提高村民的教育素质、加强乡村与城市的合作、促进乡村地区现代化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龚志荣坚信推广普通话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所以,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契机下,团队成员与龚书记取得联系,双方才能一拍即合,顺利达成合作意向。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三益村普通话推广面临的具体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团队成员在此次交流前开展了实地调研。在交流会上,团队成员向龚志荣介绍了此次调研的结果:“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三益村在普通话推广方面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师资力量方面,三益村的语言教师数量相对匮乏,合格的普通话教师更为稀少,在学习资源方面,村民缺乏专门的普通话学习资源,村民找不到合适的书籍材料,线上学习渠道也比较有限。此外,普通话的学习环境也相对薄弱,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们习惯用方言进行沟通,缺乏使用普通话的场景和氛围。这些问题限制了村民们学习普通话的机会,让他们在普通话学习上起步艰难。”
团队成员们针对上述情况,与龚志荣一同对如何突破三益村普通话推广困境的具体策略和实施路径展开讨论。经过多次讨论和商议,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决定采用“教学-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推广模式。
在教学方面,关于普通话教学的受众群体,龚志荣认真地说:“孩子们是乡村的未来,我们需要格外地重视孩子们对于普通话的学习。”这一点团队成员也非常认同,在充分探讨后,团队成员确定采用分层教学与重点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普通话水平的村民设计不同的课程,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将授课重心放在三益村孩子们的普通话教学上,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以儿歌、故事、游戏等方式开展教学,培养他们的语感与兴趣,对于高年龄段的孩子则增加普通话的演讲、朗诵等内容,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践方面,团队成员将计划举办的普通话推广活动与日常实践生活相结合,模拟日常生活对话场景,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重点教授常用的普通话词汇与对话;在文化方面,团队成员明白普通话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不能只关注普通话语言技能的传授,也要传播普通话背后的文化故事,用文化浸润激发村民们的内生动力,增强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以语为媒,以行赋能。此次交流与探讨为三益村的普通话推广工作勾勒出清晰的蓝图,相信在共同的努力下,三益村将会朝着语言通、教育兴、乡村美的方向稳步迈进。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