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孝润四女承文脉,运河千年生新辉(一)

    为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践行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的宗旨,2025年7月29日至2025年8月7日,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花儿与少年”之“丹青绘运河·三韵赋新篇”赴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镇实践服务团与当地镇政府协商开展四女寺镇墙绘等实践活动。实践以“运河文化”“孝德文化”当地特色文化为基础,墙绘工作为主体,结合德州四女祠文化纪念馆,传承发扬当地文化,同时面向当地村民开展旅游资源调研。
    墙绘新风,青春画笔点亮基层角落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美化乡村环境,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花儿与少年”之“丹青绘运河·三韵赋新篇”赴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镇实践服务团经与当地政府沟通协商,于2025年7月29日前往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镇正式开始墙绘工作。此次社会实践墙绘工作持续11天,共计完成墙绘4面,共计200余平方米,新闻稿约14篇,拍摄视频20余个,总浏览量达2万加。
实践开展前,实践团队员们根据当地孝德文化与运河文化制作墙绘设计稿20余份,随后结合当地镇政府的意见,重新进行修改与打磨,最终选定4幅墙绘设计稿。墙绘工作正式开始后,实践团成员各司其职,分别进行墙绘起稿、颜料调色、墙绘上色等工作。从整体到细节,成员们对墙绘呈现效果严格要求,力求将作品呈现当地古运河之韵与商船汇聚之盛景。

 
(图1:队员们进行墙绘铺色。刘娜彤供图)
    感受千年孝德文化,领略运河壮美风光
    2025年8月1日,花少实践团走进四女祠,参观纪念所,聆听老党员生动讲解四女孝亲之千年传说;踏上素有“北方都江堰”之称的四女寺镇水利枢纽堤坝,深入了解当地运河文化。
老党员王和平动情地说:“我是吃着运河的水长大的,我是运河的儿子,更是土生土长的四女寺镇人,我希望你们年轻人可以把孝德文化、运河文化传承下去。”话语中不仅承载对于运河文化与孝德文化的深厚情感,更饱含前辈对于年轻一辈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理想之厚望。

 
(图2:老党员王和平讲解四女寺文化。刘娜彤供图)
   “四女孝亲”是四女祠流传千年之美丽传说,更是孝德文化产生之源头。孝,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独树一帜。四座铜像不仅是孝德的化身,更用亲身实践诠释“百善孝为先”。
随后,团队沿运河堤坝游览,讲解员说到,古运河流经鲁豫等地区,下分为漳卫新河、南运河两大河流,发挥灌溉、水运等众多功能,惠及周边地区。至今,运河仍发挥着灌溉的作用。同时队员们参观老船闸旧址。老船闸于1972年停运,船闸至今仍保留原貌。讲解员详细介绍其历史背景、建造工艺与船闸原理,讲述过去的故事,使大家对运河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图3:讲解员为队员们讲解老船闸。刘娜彤供图)
    聚焦运河古镇发展,解码文旅发展密码
    在墙绘之余,花少实践团调研组采访当地游客,对当地村民进行走访,收集对于四女寺镇旅游资源的建议与意见,进行基层调研。在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党建办主任郭程的陪同下,调研组拜访老党员王和平的家。墙上挂满老照片,王和平为队员们生动讲述着年轻时的故事,讲到与运河的牵绊,他说“运河孕育了我,孝德文化深入心间。”他希望实践队员们能够将四女寺镇文化发扬,年轻人要担起传承的重担。此外,调研组与当地村民亲切交谈。对于运河文化与孝德文化,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是四女寺镇独有的文化,从小孩儿到老人从小听到大。队员们另外制作了线上调查问卷,发放给当地游客,收集对于旅游资源的相关数据,最终撰写形成调查报告。
 
(图4:调研组与村民们交谈。刘娜彤供图)
    实践活动中,墙绘工作美化了四女寺村环境,不仅提升了村民生活幸福感,也传播了当地运河文化与孝德文化,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了青春力量;同时,参观当地水利枢纽、孝女祠等是了解文化的宝贵契机,使队员们对孝德文化的理解多元化。古时四女寺镇为“北方重镇”,水利枢纽与老船闸彰显了水运对国家社稷、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性。孝德文化与运河文化如两颗明珠惠及子孙后代,队员们纷纷表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多元,不仅通过墙绘为乡村街角注入了鲜活的文化气息,更通过亲身游览充分了解四女寺文化。同时以基层调研为桥,深入触摸德州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中的实践脉搏。从画笔勾勒的乡土情怀、走访调研时的民生温度到文化探访中的历史回响,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德州这片土地上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共生。未来,队员们将把实践经验转化为行动力量,以青春力量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让实践果实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落地生根。

 
(图5: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花儿与少年”之“丹青绘运河·三韵赋新篇”赴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镇实践服务团合影。刘娜彤供图)
通讯员:刘娜彤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