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西农学子前往新疆莎车县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

         中国地域广阔、方言差异显著,普通话有效消除语言障碍,促进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交流协作,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新疆近年通过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显著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为了向新疆地区居民推广普通话,‌‌2025年8月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赴疆语推”小分队围绕“普通话与民族文化相辅相成”的主题,在新疆喀什市莎车县社区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通过线下讲座,向少数民族地区传递语言温度,助力民族文化交融共生。
8月12日晚,以“普通话与民族文化相辅相成”为主题讲座成功举办。此次活动聚焦普通话在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关键作用,通过介绍民族传统习俗、讲述文化故事等环节,生动展现普通话作为文化传播桥梁的价值 。本次讲座内容以“普通话与民族文化的内在联结”、“普通话是民族文化的传播使者”、“普通话是文化传承的换新路径”以及结语“共促文化交融,共谱和谐乐章”四个部分展开系统讲解。队员们化作“文化故事传译者”,将《阿凡提的故事》、《石人传说》等生动有趣的民族故事讲述给社区居民听,草原石人与非遗走马舞融合的魅力,让维吾尔族大妈忍不住拍手:“原来我们的文化,能这么美地让别人懂!”

 
         在“民族习俗推广”环节中,队员们讲述非遗传承人阿孜古丽的故事——她不仅攻克技艺难题,让《汗血宝马》皮毛画走进清华美院,而且借普通话与外界畅谈创作,带着作品赴京沪推广,让皮毛画成为新疆亮眼的名片。还有艾德莱斯传承人用普通话讲解选料、扎染奥秘,以普通话旁白拍摄相关纪录片,使古老技艺借通用语言,挣脱地域局限,吸引更多人探寻。这些故事像磁石,吸引社区居民围坐聆听,也告诉社区居民民族文化故事走向更大的舞台需要民族文化的传播使者——普通话,激发大家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从阿凡提的现代演绎,到汗血宝马、艾德莱斯绸的“破圈”故事,小队借文化为桥,让普通话成为民族文化的“扩音器”。居民们在故事里发现:普通话不是生硬的符号,也不是单纯与汉族人民交流的一种语言,而是打开民族文化宝库的钥匙——它能让阿凡提的智慧传遍九州,让草原石人的传说站上全国舞台,让非遗技艺对接广阔市场。
         当活动尾声,居民们用刚学的普通话说出“阿凡提真聪明”“我要让更多人知道艾德莱斯绸”,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承的种子,已悄然在莎车县社区扎根,静待花开。这一日的实践,是推普征程里的文化共情课,让“普通话+民族文化”的交融力量,真实照进各族群众的生活 。活动中,学员们踊跃分享学习普通话的体会,结合自身民族文化背景畅谈感受,深入探讨普通话与民族文化的紧密关系,现场交流氛围热烈,有效促进了文化交融,为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赏注入活力 。
         回望这场活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语言推广实践,更是一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图景。普通话在这里不是要取代少数民族语言,而是要与之共同构建一个更加丰富的语言生态。在这个生态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平等的存在,每一种文化都能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小队队长高翔总结时所说:"我们推广的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赴疆语推小队的实践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语言的力量不容忽视。当新疆各族群众能够用普通话自由地表达自我、传播文化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这种意识不是要消除差异,而是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更高层次的认同。就像莎车古城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的建筑一样,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它始终保持着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胸襟与气度。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