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添亮色,童心共飞扬,三下乡志愿者的陪伴时光
2025年7月2日巢湖学院赴梅渚镇儿童帮扶团来到安徽省郎溪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7天的实践中,以"教育帮扶+心灵陪伴"双线模式,为当地留守儿童带来了一场印象深刻的暑期课堂。

团队成员开展了“乡音传情”主题宣讲活动,以童趣化方式传递家国情怀。活动中,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重温“月亮粑粑”,“摇啊摇”等耳熟能详的童谣,用亲切的乡音搭建情感桥梁。让他们在熟悉的语境中感受家乡与国家的紧密联结。随后,播放当地英雄用方言自述自己的故事,同时我们会鼓励孩子们用各自的家乡话分享未来梦想。这一环节既尊重文化多样性,也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自然流露心声,悄然播下理想的种子。
支教期间,志愿者们既聚焦知识传递,更注重情感陪伴。在“红领巾的仪式感”主题课上,志愿者们不仅教孩子们佩戴红领巾时,手把手示范系法,讲解红领巾的象征意义,还带领他们用废旧布料制作“特殊红领巾”。最后带领他们面向国旗庄严宣誓,让红色基因在仪式感中扎根。

图为孩子们戴红领巾宣誓。秦刘亮 供图课外时光同样精彩。志愿者们开发了"传统游戏新玩法",将数学运算融入跳房子游戏,用英语指令玩老鹰捉小鸡。更令人动容的是"秘密朋友"活动,每个志愿者会默默关注一个内向孩子,通过小纸条、手工艺品等方式建立情感联结。志愿者赵佳佳说:"有个孩子收到三张鼓励纸条后,终于主动举手发言了,那一刻所有人都红了眼眶。志愿者们还会发放绘本、文具等礼物,不搞形式化捐赠,而是结合孩子们的兴趣精准对接需求。这些细节里,藏着不带功利的真诚,让孩子们在被关爱中学会爱与分享。

图为志愿者和孩子们共同制作手工艺品。袁梦慈 供图这场实践带来的改变是双向的。正如团队成员王蓉蓉所言:"我们原想点亮孩子们的星空,没想到自己的内心也被照得透亮。"这些年轻人在付出中重新认识了乡村中国,而孩子们则在陪伴中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这份双向奔赴的情谊,或许正是"三下乡"活动最动人的价值——它不仅是一次服务,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影响生命的生动实践。(通讯员 王蓉蓉)


图为教育关爱服务团合照。蒋佳乐 供图。
团队成员通过问卷调查对当地儿童的课堂需求进行了系统性调研。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孩子们更渴望充满趣味与惊喜融合的课堂形式。为了精准贴近孩子们的需求,团队成员以主题宣讲,课外游戏,手工制作,故事分享等方式陪伴孩子们,既关注孩子们的成长需求,也守护他们的童真童趣。团队成员开展了“乡音传情”主题宣讲活动,以童趣化方式传递家国情怀。活动中,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重温“月亮粑粑”,“摇啊摇”等耳熟能详的童谣,用亲切的乡音搭建情感桥梁。让他们在熟悉的语境中感受家乡与国家的紧密联结。随后,播放当地英雄用方言自述自己的故事,同时我们会鼓励孩子们用各自的家乡话分享未来梦想。这一环节既尊重文化多样性,也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自然流露心声,悄然播下理想的种子。


图为团队成员播放童谣。王蓉蓉 供图
为精准了解当地教育现状,志愿者们设计针对性问卷,围绕课程需求、家庭陪伴、成长困惑等内容展开调研。以平等姿态与孩子们交流,耐心记录“想要一本童话书”“希望有人辅导作业”等细碎心愿;联合本地队员走访家庭,用真诚沟通打消家长顾虑,收集到关于教育资源、课后陪伴等方面的真实反馈。这些带着温度的数据,为后续帮扶提供了依据,体现出志愿者们关注实际、务实笃行的态度。支教期间,志愿者们既聚焦知识传递,更注重情感陪伴。在“红领巾的仪式感”主题课上,志愿者们不仅教孩子们佩戴红领巾时,手把手示范系法,讲解红领巾的象征意义,还带领他们用废旧布料制作“特殊红领巾”。最后带领他们面向国旗庄严宣誓,让红色基因在仪式感中扎根。


图为孩子们戴红领巾宣誓。秦刘亮 供图

图为志愿者和孩子们共同制作手工艺品。袁梦慈 供图
2025-07-13 关注: